中学语文课,有一节课老师讲的是《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老师那阵子,孩子刚上大一,外地大学。父母的心情总是依依不舍,可能触景伤情,就说了一句离别,总是伤感的。我看老师那样,一门心思就想安慰她,站起来就回来,不,老师,离别不止伤感,也有豪情满怀的。您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老师看着我,嗯的一声。微微笑了。能安慰道她,我也觉得开心。没错,离别大多都是伤感的。 但有时,分别,也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朱自清的《背影》,这里不是要谈橘子的梗。原文如下: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叙事看似平淡,但是内心却波涛汹涌。当你静下来细细体会父辈的作为,便会发现无论你年纪多大,仍待你是孩子,时时担忧,事事望好。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没错,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高中课本里的课文。当年写《伴你过暑假》的时候,有的题目会涉及到下学期的课文内容,我在翻页的时候偶然瞥到这一句话,当时心就像被人捏了又捏,鼻子特别酸,眼泪水就出来了,然后作业都不写了,就这样哭了很久。我从来都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被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话搞哭。然而,就是这句话,高中毕业很长时间了,依旧念念不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山水不相逢,不问故人长与短。车遥遥,马憧憧,君游东山东复东。井深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什么是死去? 是终点,是诀别,是不可挽留,是再也握不到的手,感觉不到的温度,再也说不出口的“对不起”。——江南《龙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