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跟着家长一起外出,碰见熟人,家长便开始教你要喊这个阿姨,那个叔叔,待你开口喊之后便会得到家长和熟人嘴巴好甜,好懂事的夸赞;也有的时候就是不愿意,结果就会遭到家长的责备,孩子怎么这样没礼貌,要学会有教养,否则以后就会被人说有娘生无娘养。如此,不愿打招呼的孩子被批评,就会感到很委屈,更是会对人际交往开始发怵,与人主动打招呼有些排斥,长大后遇到自己关系一般的熟人,那种被开口打招呼的不舒服感也会勾起,于是出于本能反应,能不见就不见,能躲则躲。
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是自己。可能小时候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在小时候就不敢表达自己,畏畏缩缩的躲在角落里。因为这种原因,后面的修正变的很困难。害怕成为焦点,看重别人的评价。即使自己再憋屈也不敢做那些看起来没什么 但对自己却很难的事。很喜欢一个人待着,那样没有外界的压力,既不需要对别人负责,也不要伪装自己。
研究证据表明,大概有10 %的幼儿生来害羞。从一生下来,这些儿童在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也或者在童年期被一些人嘲讽,长大后,就会比没有经受过嘲讽的孩子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他们往往会采用主动回避或自我隔离的方式,避免过多和人交流,以此来缓解内心的恐慌和不安。
我家是农村的,村里面东头,每次出去玩都要经过很多人家门口,通常都会聚集很多人,聊天,晒太阳,打麻将,男女老少。我每次出去都是怕人多,不知道说什么,我这个年龄应该是要懂事啦,知道招呼人啦,可是我就是表现不出来,只能逃避,所以每次出去我都会从家后面的小路绕过去,就没有人看到了,很开心。
上面那个是表面的现象,还有一个,当我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见新的朋友,不会主动交流沟通,宁愿别人不发现自己,恐怕自己成为中心。当有需要别人帮忙时,战战兢兢的去找别人,事先准备好怎么说话,唯恐哪里做的不好。
比如和这个人可能有一些过节或者争执,也可能是好几年不见的邻居或同学,也可能当时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心有芥蒂,但是碍于情面没有点破,那么这个时候突然间两人偶遇,为了避免尴尬,就会下意识的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