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拼尽了所有,甚至搭上了全世界,不惜背弃自己作为人的原则、搭上性命,为的不过是身边其他大多数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某样平凡的东西,比如希望有个人能和自己真正的聊聊天,比如希望有人在去玩的时候也会像身边其他很多人理所应当的叫上自己的伙伴一样理所应当的想起叫上自己,比如其他许多日常的生活里常见的平凡幸福。但是却永远都求不得。一个人在长久的无法进入这个世界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个对TA很友善的人比如说叫XX,TA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开始相信自己不再孤独了,TA拼命的对对方好,好到甚至让人感到成为负担。然后TA发现对方只是偶尔路过,恰好出于习惯对谁看起来都还不错罢了。当XX觉得这个人反应过于激动的时候就一句“这人好奇怪哦”然后离开TA。然后TA满怀着希望,希望对方还能回来找自己,还能回到过去自己认为美好的那段重要的时光。但XX甚至可以把这个奇怪的人的行为讲成笑话给自己的身边的其他人听。回头再遇上,XX连认都认不出来TA,只是还用一样的友好,一样礼节性的、对所有没什么特别意义的人同样的做法去对这个人。一个人在长久的无法进入这个世界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个真的对TA很友善、想要去理解TA的人比如说叫XX。TA的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怀疑和恐惧。TA已经不会去和别的人分享自己的世界。于是TA不断地伤害对方,阻止对方对自己的友善行为。没有遇到可以让自己不孤独的人是一种,而另一种则是即使遇到了也无法接受,无药可救。
所有的孤独本质都是交流被阻碍,因此孤独分两种,一种是陈章鱼所说的“唯独不是人”,即“你可以和他交流,但他不能和你交流”,这是一种没有反馈的孤独,这叫孤傲。但还有另一种孤独,就是无法反馈别人,如果说不能得到反馈的孤独是发自“寂寞”,那么无法反馈别人的孤独其实是发自“阴暗”这叫自闭。在《失去的世界》里乙写了一个遭遇车祸的人,全身上下只有一根手指可以运动,因此他跟妻子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运动那根手指。在此过程中,他从之前对妻子的憎恨慢慢转化为眷恋,但是最终,为了妻子可以嫁给他人,重获幸福,他选择了停止运动那根手指。妻子用无数的方法表达了希望他回来的想法,但是他就是如此执拗地沉浸在黑暗里,直到他的妻子真的嫁给别人,然后有了一个乖巧的女儿。直到那个女儿用手指和他沟通,他都没有动过那根手指,他就这样为了另一个人的幸福,强迫自己永远堕入黑暗。
剧本/小说表现一个人的孤独有很多程式化的办法,以至于只使半招就能让观众入戏。 比如“寒夜孤舟独酌”这样的用环境刻画孤独,或者“独自弈棋”这样用缺位来营造孤独的,也可以用反复做某一动作在描写无聊而说明孤独的的,但这都不是最深的孤独,这种孤独都让人感觉略浅,观众的感受也颇程式化。真正的孤独是一场无尽欢筵之后的曲终人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后的清锅冷灶,是浮华旖旎穷奢极欲之后的“茫茫大地真干净”。不经历极度的“不孤独”,不经历极度的喧闹和热络,又怎能体会“孤独”呢,一个人要孤独,如果清心寡欲,根本不会孤独。好比为情所伤,如果心中不再惦记某人,你又会为什么所伤呢,只有孤身一人,但是脑海里全是过往的繁华,人才会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