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并不重要,读书之后,想一些东西能让我能清醒。寒暑假看书的时间就少了,思考的时间也少很多,每天睡到九点多,还觉得睡不醒,浑浑噩噩的,做什么都提不起精气神。而上学的时候呢,无论主动,被动,上课听讲脑袋会动起来。晚上十点开始,我会反思今天的收获,分析回味今天所做所为的利弊,顺便计划下明天要做什么。第二天6点半左右就会自然醒,一天做事情都是充满精力。不读书这个人的整个系统都是混乱的。再说一个特别明显的。经常思考的人,眼神都是亮晶晶的,感觉充满了力量,自信,阳光。不是小孩子无知懵懂的那种。自主思考比较少的呢,连跟人眼神交流对视都觉得疲惫。
有时候是基于一种消遣的起因,随手捧起一本书,没有主动吸收什么的目的,也没有要“认真”(能获取到一些有用信息)的愿望。
反之则是,带着某种目的(学习某些知识,解开某些问题)地去读书,对书本身也进行了有目的的筛选(经典的,可靠之人推荐的),及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一些思维技巧的学习。此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吸收的“有价值”信息自然是最多的。在此,“有用信息”本身的标准就是个人化的。
看书效果很多,如果只说学习效果,那么就要分成工作性质和爱好性质。不感兴趣但又必须看的(不然考不好)要先看目录,再每章节看个开头,然后一章章看。这里有个补充前提,要掌握意群阅读能力的情况下这么看,当然,词典不能这么读。爱好性质的,那就跟着自己的兴趣走,看几遍都可以,效果也一定好。
这个应该是因人而异。但对我来说,首先是对书进行通读,了解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重要的章节进行细读,比如人物的性格、细节的捕捉等;第三,对神化的句子和字词重点学习,做好笔记,这也对日后写作有借鉴作用!
读书,一个是愉悦,一个是学以致用,一个是培育精神之花,一个是丰富那片土壤,一个是以问题为导向,一个是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不管怎样,思考才是我们需要学到的。
没有哪本书是一定“有效果”的。如果有一点启发,然后在记忆地图里打个记号,今后需要详读的时候再凭此搜索全文就算没白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