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好”或“不好”实际上只是笼统的概括,真正要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的调研才能够发表看法。比如选择结婚对女性寿命、经济状况、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等。
大部分情况下,婚姻里的家务劳动是女性承担得更多,这就意味着女性婚前只需要照料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而婚后可能要照料丈夫、孩子甚至包括公婆等一大家子人。而当今的现状可能是孩子出生前小两口过二人世界,孩子出生后就由一方或双方老人来帮忙带孩子,夫妻俩继续为了生活费打拼。但如果遇到老人没法帮忙带的,或者不愿意请保姆、请不到合适的保姆、经济状况不允许请保姆等情况,一般来说首先考虑放弃工作的往往是女性,因为似乎社会普遍的倾向性会认为女性更应该回归家庭,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所决定的,除非女方事业特别成功,否则一般不会考虑男性辞职回家带孩子;就算女方工作、男方带娃,也免不了世俗的偏见,觉得男人这样是没有事业心、不上进的表现。这种社会舆论也能让很多人屈服,从而做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妥协。
这就会形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女性会因此中断工作。对初级岗位来说,再次回归职场会遇到几年的空白期,只能继续从底层做起,而她的年龄往往也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再加上有生二胎的可能,很多用人单位会慎重考虑,这就导致女性重新回归职场非常困难。而经济上无法独立的话,对婚姻的仰仗就更高,一旦遭遇婚姻情感危机,从目前的法律来看,对争夺孩子抚养权也十分不利。
纵使结婚会带来这么多潜在的风险,但社会舆论还是认为女性就应该走进婚姻,否则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一点在非一线城市更加严重,可能很难扛得过七大姑八大姨的狂轰滥炸,也有人最后顶不住了非常草率就进入婚姻,但是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婚姻质量很难令人满意,可能也间接导致了更高的离婚率。所以婚姻不是一件“只要你们领证了,全世界就放心了”的事,而应该是为了达成关系的圆满和幸福,让双方都有所成长,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一个形式,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微信公众号:飞游的心理教室(ID:phil-p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