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总是感觉自己压抑、失落、不快乐,其实是他“她”追求的太多,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万事如意,可总是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根本无法实现、有些问题根本没有_案、有些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有些追求永远都是梦幻。尽管如此,这些人还在苦苦追求,还在__等待,还在空空的幻想,你说他“她”们苦不苦?你说他“她”们累不累?只有顺其自然、坦言相对,才能随遇而安、开心开胃。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计较的太多,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该争时必争,不该争时应及时退位,要学会把握时机,审时度势。总想过上高品质生活的人,整天总是忙碌着、奋斗着,得到了开心一时,得不到痛苦一生。
人之所以不知足,就是因为虚荣心太强,太好面子。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世上能有几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总是面对太多的诱惑,不可能不动心、不可能不奢望、不可能不幻想,很多人在金钱、美女等等的诱惑面前,没能好好的把握自己,迷失了自我。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先生的二弟,周作人,原名周栅寿。
1938年4月9日,日本方面在北平召开“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不知有何原因,周作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亲日的讲话,此消息传出后,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立即通电全国文化界:周作人等参加“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的诸汉奸应立即驱逐出我文化节以外,藉以精神制裁。且在同时,茅盾、郁达夫、老舍、胡适、丁玲等十八位作家也在《抗战文艺》上发表了《给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并在中提到周作人此举为汉奸之举,并希望其能幡然醒悟,急速离平,向道南来,参加抗敌建国工作。但是此信并没有挽回周作人,最后还是义无反顾的继续着他的“汉奸”之路。
1939年元旦,周作人在其八道湾的家中,被一名自称天津中日学院的青年学生开了一枪,虽然没有伤其要害,但是从此之后警察局就派了三名侦查员来到其家中保护他的安全,连外出都有人跟着,基本上失去了自由。周作人后来承认,刺杀事件成为他继续做“文化汉奸”的一个重要原
彻底带上“文化汉奸”的帽子
自强杀时间十几天后,周作人出任伪北大图书馆馆长之职。
1939年8月,周出任伪北大教授兼该伪校文学院院长。
1939年9月3日,参加东亚文化协会文学部会议,成为“东亚文化协会”成员。
1941年1月,升任伪华北政府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伪教育总署督办,并以督办身份出访日本。
1942年5月,随汪精卫出席“满洲帝国”十周年纪念并在同月参加汪精卫六十大寿。
1942年9月,伪华北作家协会成立,周作人任评议会主席。
在敌伪期间,周作人写下了不少美化汉奸政权和侵略者,宣传“东亚共荣”的文章。
日本侵略者称赞周作人:“近常来日,努力于日华文化之沟通,实可称日华文化上不可缺少之大关键。”
结束语:我们要懂得,泪水是生命的润滑剂,痛苦是人生的必经站,流年岁月里,我们只要不奢求太多,不背负太重,识得进退,懂得回归;识得博爱,懂得宽容;识得追求,懂得取舍,那么,我们就能依着流年的枝头,以惬意逍遥的姿态在春天闲看“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夏天里静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秋天悠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冬天里遥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放弃了烦恼,才能与快乐结缘,淡泊了名利,才能步入超然的境地。若懂得,有些东西即使失去,也是拥有;若懂得,哪怕山穷水尽疑无路,也照样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若懂得,我们就能安然走过红尘四季,闲庭信步笑看花落花开,携一份春的明媚,踩着精彩的旋律,在时光的温润中轻轻走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轻握一份懂得,怀一颗无尘的心,与花香相拥,与时光对饮,将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以淡定从容的姿态,轻舞蹁跹于烟雨红尘之路,悠然泛舟于生命湖水之上,飘扬幸福旗帜,拨动生命之楫,一路踏歌,一路微笑,去领略人生的别样风景和美丽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