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时就是这样,对竭力对每个人都好,逼迫自己对那些我讨厌的人,也和颜悦色。高中快毕业了,我的一个同桌对我说:“你就是那种圣母型的人,对谁都好,对谁的包容理解。而我们是凡夫俗子,我希望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就只对我好,或者对我好和对别人不一样,这样我才感觉我和别人不一样。而你就想中央空调,对每个人都一样好,所以走不到一条道上吧”我体会到她当时虽然说的委婉,但是听后的我,感觉很不是滋味,回头一看毕业了,我也没有几个朋友,异常荒凉。
你对身边的人都很好,并不是真的为他们好。而是你有自己的期待的。希望她们可以喜欢你。 这就意味着,在这个关系中,你可能是不属于的,别人对你的反馈是不好的。甚至如果有人欺负你,对你不好的时候。为了别人喜欢你,你也不愿意和别人翻脸或者据理力争。 假设我们设置一个这样的情境的话,别人可能还会觉得你是不爱自己的。你在关系中也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当别人不尊重你的时候,她们又怎么会真实得喜欢你呢。
这可能要从你对别人的好开始谈了,可惜不能直接对话,不能直接让你具体说说你是怎么样对人好的,只能估计,你对别人的好,有可能不是别人需要的好,甚至别人不希望你那样对他们好,你觉得的好,别人觉得难受,同时你自己还不知道,别人可能给你反馈过,暗示过,明示过,你好像无法理解,还是继续给对方他不想要的好,这就会出现你对人越好,人家越烦你,也就人缘不好的结果了。
从这件事上就看出你是,个比较敏感性的人?因为人是比较个复杂性,且又是个感性的动物。各人各人的个性与脾气秉性,或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做事想事,的行为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比如说:有表面热情似火的人,有内心热情外表冷淡的人,有敏感性强的人,有不管对什么事情都抱着,一副莫不关心无所谓态度的人。
有时候你对别人做的事情是好的,不过人缘好的基础是,彼此是可以相互了解,理解和共情的,你可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好像是读不懂的,也缺少交流技巧和耐心去了解理解别人,缺少内心的理解和共情的话,一般彼此的心是距离比较远的,彼此明白内心的人,彼此的心才是靠近在一起的,才能做到人缘比较好。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相处不是基于“真实的情境和需求”作出的回应。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好理解。就是你作出的反应,不是真实的反应,你对她们的好也不是真实的好,而是出于你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或者目的而言的。这个时候人们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你想要的真实的好的被别人喜欢的结果也不会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