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我都忍不住偷偷的笑出声来。
一个人把自己的300两银子埋在墙底下,怕别人知道他买了银子,在墙上贴了一张“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条,隔壁王二恰好看到全部的经过,于是偷摸的把银子偷走了,然后在墙上留一张“隔壁王二不曾偷”的字条。
两个人的愚蠢可见一斑,当初读到这个故事,我也一度为故事当中的两个人物感到着急,总想着无论如何,现实中也不会存在笨成这样的人,可事实的真相总是那么残酷,在我们周围,甚至就包括我们自己,往往都在做一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儿。
我先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从不早恋,上了大学之后,感觉自己长大了,想要尝一尝爱情的味道,但爸爸妈妈却觉得我还小,对我说那大学毕业之后才能恋爱结婚。
于是我背着他们在大学里谈了一个男朋友,刚谈恋爱那会儿,两个人总想腻在一起,哪怕寒暑假期,也要整天不停的发短信联系。
可我又怕被父母看见我手机里的内容,直到我谈恋爱的事,所以整天把手机揣在裤兜里,这是我以前从来不会做的动作。
事实明晃晃的摆在眼前,父母很快就察觉了我的不正常,谈恋爱的事儿也因此而曝光。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生活水平还很低,我们两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破旧的仓房里上课,如果哪个同学在上学的时候能带点零食糕点,就已经是最令人羡慕的人了。
有一天,经常带糕点的女同学哭着向老师告状,说自己的糕点被别人偷吃了,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恶劣的事情,于是大家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努力的想要抓出这个偷吃贼。
在检查大家的手指的时候,一个小女生很努力的把自己的双手背在背后藏起来,可怎么藏得住呢?
其实手上没有太多的痕迹,只不过她自己心虚,因为她异常的神色和举动,同学们顺藤摸瓜,终于用一双双比放大镜还要好使的眼睛,在她的嘴角发现了一丝蛋糕屑,偷吃贼特大案虽然顺利告破,可惜这个女生迎来的只能是大家鄙视的目光,是心里永远抹不去的难堪与羞辱。
有时候正因为我们太过在意,正因为我们太过心虚,才会去做出一些在外人眼里特别愚蠢,愚蠢到几乎是不打自招的行为。
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不动如山、面不改色的人。至少当某些事情快要暴露的时候,他们还能用淡然的面目骗过你的双眼,不会让自己露出一丝马脚和破绽。
你见过小朋友抓迷藏吗?我的朋友是幼儿园的老师,所以她经常会看到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面玩耍,他们比较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抓迷藏,话说,小朋友玩抓迷藏的样子真的非常搞笑,完全演绎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看过她拍下来的现场视频,我当时就要笑出六块腹肌了……
我们经常说抓迷藏一定要把自己藏起来,但是小朋友在抓迷藏的时候,确实是把自己“藏起来”了,但是这么大个人,只藏着个头,别人看不到头就看不到身子了吗?
老师静静在一边录视频,然后忍着爆笑的冲动,继续寻找着那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抓迷藏举动。
看看上面图片的小女孩,在玩具架前面,把自己的头藏在架子里面,整个人躲了半个身子进去,确实,看不到脸了,但是,衣服还在啊喂……
好像小朋友们,总是觉得,只要自己把自己的脸藏起来,别人看不到了,就找不到自己了。有时候也是难以理解。特别是看到小朋友露出来的“马脚”……明明就是在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就在这里啊快来抓我啊……
所以每次抓迷藏的时候,往往都会很欢乐,而且也不难找,毕竟幼儿园就那么点地方,窗帘后面、架子下面、甚至连装玩具的箱子里也可能藏了一个小朋友……
其实我们也是从小朋友成长起来的。小朋友存在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我们一直都在做。我当实习老师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开小差,做自己的事情,甚至还传小纸条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
而当我看过去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小动作被发现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会假装在“四处看风景”,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同学,似乎我看的人不是他,而是别人一样。
要知道,站在讲台上面,学生的一举一动其实非常明显,特别是当所有都在认真学习的时候,没有学习的人就更加显眼了,这样的行动无非就是告诉老师,我确实是在搞小动作而已。因为正常学生,看到了之后都是目光继续跟我对视,或者原来做什么还是继续做什么……
可能就是人的天性吧,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先下意识地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反应。就好像在埋金子的地方,给自己做个记号。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却在其他人眼中更加显眼。
你呢,你有没有也做出这种“呆傻”的行为呢?
历史书上雍正皇帝刊刻《大义觉迷录》,全国宣扬,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胤禛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布此书。《大义觉迷录》全书共四卷,清世宗胤禛时官修。内收有雍正皇帝本人的十道上谕、审讯词和曾静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后附曾静《归仁说》一篇。
《大义觉迷录》的核心内容提出并解决了两个雍正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清朝入主中原君临天下,是否符合正统之道?岂可再以华夷中外而分论?
以及“朕到底是不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皇帝?”此书是华夷秩序脱离汉人“自文化中心主义”的转折点,代表清朝“一君万民”世界观的形成。
雍正帝反驳汉人才是天下的正统统治者的依据主要有两条,即“文化的正统性优越性”以及“政治支配与主从关系”,特别是借由“天”之名强调政治的正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