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 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
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 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 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 老衲岂能不从? 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当然,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将一件商品卖给最不需要他的人,体现的不是一名推销员的能力,而是对一个消费者智商上的侮辱。为了将梳子卖给和尚,你可能会描述的天花乱坠,甚至夸大其词,最后真的让和尚掏钱买了一把,你暗喜,看呐,我是多么的优秀,能将梳子卖给和尚!而你那愚蠢的老板搞不好还会大肆夸奖一番甚至写进公司的典型案例里。殊不知,从此刻起,你永远的失去了一个顾客。 和尚回到了庙里,拿着梳子开心的不得了,可是几天后,他就会想明白,自己根本不需要这把梳子,那个推销员,是个骗子。结果会怎么样呢?等你再一次来向他推销木鱼袈裟等他真正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他也不会买了,因为在他心里,你已经被打上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奸商的标签。 为了一把梳子的利益,失去了商人视若生命的信誉,孰轻孰重呢?
“把梳子卖给和尚”是国内传销、保险经理给下线洗脑的常用教材。 为什么?因为传销的日化用品和一些鸡肋保险对于普通人就是没用的东西,就像梳子之于和尚。上线为什么喜欢讲“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就是要一再强调:“不是我们产品不行,而是你水平不行”。 而正经做营销的人,对这个教材都是非常鄙视的。因为和尚这个客户群体本来就少,市场又小,梳子也没法满足他们的痛点。买梳子给和尚,有点儿像在重庆搞共享单车,需求还是有一丁点儿的,但市场太小撑不起你付出的成本。 有人说让和尚把梳子卖给香客,说是什么结缘梳,那问题应该是“如何把梳子卖给香客”,和尚只是你的分销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