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张嘉佳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是因为“one一个”里面的的那篇短文:《河面下的少年》的其中一段文字。“草莓蹲下来,蹲在坐得七倒八歪的张萍旁边,头轻轻靠在他膝盖上,鼻翼一层薄薄的汗珠。张萍无意识地摸摸她头发,她用力微笑,嘴角满是幸福。我喝掉了最后一瓶。草莓依旧蹲着,把头贴得更紧,轻声说,老板已经决定搬了。我说,那你呢,草莓依旧用力微笑,眼泪哗啦啦下来,说,我不知道。我知道自己喜欢你。但我不知道自己将来在哪里。因为我知道,无论哪里,你都不会带我去。”最后三句很煽情,温暖不造作,现实与梦想的碰撞,在这里化成了温柔的声音。但是也仅此而已了,因为我需要去百度,才能把这段文字复制黏贴,而不是瞬间噼里啪啦的打出来,说明这段文字在那天无眠的深夜时分,将我感动,却无法黏住我的心神,让我像读到史铁生的那段文字后那般失魂落魄:“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当然,这样的差距可以理解为阅历与时间的差异。张嘉佳的文字功底还是刚刚的,虽然他是个熟谙读者需求的、擅长睡前小故事作家,虽然在他的文字里依稀可以看到妥协和迎合。但绝对是值得期待的一个青年作家。
看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觉得张嘉佳跟韩寒骨子里其实都是那种老子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天塌了也不过骂句娘的狂放型文青,不同的是张在每个故事的结尾总要以第二人称煲一段温情鸡汤升华主题以示文笔与情怀,张嘉佳的文字,温暖,美丽,动人,从看第一篇文章开始就爱上了他的文字,因为他的文字真实,不做作,跟现实很接近。而韩寒的文字,只看过三重门,可能了解不多,但是没有强烈的吸引我我觉得他们在写爱情的时候都比较非主流,都弱化了爱情中的纠葛,他们把爱情融入了生活,而主流总是把爱情从生活中提出来,扩大化。还有他们的故事里很少有坏人,大家都有着彼此的无奈。
其实我也有这种感觉,甚至是普遍对大部分80后,90后作家都有这种文字风格类似的感觉。归结其原因,就是这些人都文艺又不装逼,还都是敢想敢说,表达真感情。文艺是他们的内核,直白又接地气的不装逼式的表达构成了感觉相似的文风。比如说:明明是凄美的爱情故事,却不过分美化,连同小龙虾,大排档一起,非常接地气。韩寒也是,找小姐和开车远行思考人生意义同时存在于一本书。这也是他们受人喜爱的原因吧,有思想,有格调,写起东西来却一点也不脱离真实生活。
读《三重门》对韩寒没有感觉正常,韩寒作品中我最不喜欢就是《三重门》,那个时候的韩寒还年轻,卖弄做作。我最喜欢的就是《1988》,不矫情不伪饰,自有一种温情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