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潜式
半潜式是比较高端滴,国内最早具备半潜式生产能力的,就是烟台来福士,现在被中集全资收购了,就是中集烟台来福士啦。可惜来福士当年老板Brian Chang,市场能力一流,管理能力不行,屡屡延期交付,所以来福士被后来的国资造船厂抢了风头。(但是我上次在OTC晚宴见到70多岁的Brain Chang,在听了他这么多行业传奇后,还是忍不住仰视了一把!)
现在来说,在国内真正具备半潜式钻井平台生产能力的厂商仍然是屈指可数,来福士、中远南通、大连重工(DSIC),这几家可以说是被国际主流的运营商/石油公司认可的。当然你会说上海外高桥啦,981不是国民之光么~~造了六年(正常是3年),申请了几个亿美元的国家科研基金(也就是纯补贴,更正:这是业内传言,我不知道具体数字~但是一个这样平台市场造价是6亿美金左右,3年建造周期),终于下海了还各种要维修,这样的国民之光。。。在商业化的领域会成为。。。落井之蛙吧。。。。所以你看上海外高桥除了国家的订单之外,还没有接到啥像样的国际订单,现在主攻。。。自升式。。。但是中远和大连重工已经接到了Seadrill这样国际最顶尖的运营商的订单,来福士的客户---几乎没有国企,全部都是国际企业订单。
另外你也会说振华重工、广船国际、扬子江船厂、甚至是最近奄奄一息的熔盛重工呢。但是他们也许可以造半潜式生活平台,也就是海上宾馆,但是和钻井平台,海上工厂还真的不是一回事呢。
2. 自升式平台
我个人认为目前自升式平台最优秀的厂商是招商重工。虽然所有的船厂都想进入自升式平台的市场,但是招商重工有着广东这个先天的气候条件(没有结冰期),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另外还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这也是南方的商业环境决定的),所以它虽然交付平台数并不如来福士、中远这样的船厂多,但是目前的接单数是最多的。而且根据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来看,招商重工也是最受看好的船厂。
其余的就不一而足了,生产半潜的船厂生产自升是绝对没问题的,另外还有刚才提到的振华重工、广船国际、扬子江船厂、熔盛重工等。最近关注到一个叫泉州船厂的企业,因为他请了最专业的新加坡吉宝团队来管理,而且没有历史包袱,而对于船厂来说,管理和硬件其实是最能脱颖而出的。所以----我看好你哦!!!
有很多,比如习近平前几天视察的大船海工部在手20台JACK UP(自升式钻井平台)还有中海油的一些FPSO和半潜生活平台,烟台的中集来福士主要做半潜,给挪威交付过好几台半潜作业水深超过3000米,中远船务出名的就是SEVAN 650圆筒型平台目前已经交付四台了吧,再就是外高桥啊,招商局,辽河石油,黄埔这些都有自升式平台在手,而且因为船舶市场的不景气,大部分的中国船企都削减脑袋在往这个行业里钻。楼上的钻井船是seadrill控制的,就算在中国作业也是租来的,中国目前只有一条超深水钻井船在做,叫 大连开拓者 还没有交付。
南海理论上有很多油气,但是因为地质条件特殊,和领土纠纷还有水深台风频发等问题现在还没有办法开采,或者开采出来也不够成本。
然后,一条中国做的平台除了钢板是自己造的以外,其它所有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进口,甚至很多高强钢自己也搞不定,所以中国海工在深水领域只能叫做刚起步甚至没有入门。
我自己就在广州这边一个正在进军海工的公司,从目前来看,基本上国内海工都还不成气候。有聪明人,引进新加坡团队,进行管理,还有一类就是本土管理者,从造船的经验,移植到海工经验,然后不断摸索前行。
像别人说的,招商局和中远,来福士确实在海工船舶建造方面领先国内其他同行,进入早,合作深是他们的优势。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本来也是以造船为主,现在陆续进去海工建造领域,有国家支持是肯定的,毕竟也是造船国家队。黄埔文冲现在在龙穴造中海油的钻井平台,据说八千万左右的单,三年。中船澄西从12年开始与sbm合作,改装fpso,一条出厂,两条在厂,从时间上,改装是比较划算的做法,时间成本节约一年半,金额也少于新造,所以船东愿意干。
现在中国整个海工缺的是人,从管理到项目施工,缺少各种人才。因此船厂的流动性非常高,现在劳动力价格也被炒上天。有至于此,吃苦耐劳的骚年可以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