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那年,我成了一个失败者。分数与自己的理想院校相差甚远,不甘心,却没办法的去了一个普通大学。大一这一年,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大学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我给自己列了一张表,上面写了一天里我要执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然后一笔一划的在表头写上“一定要执行”。一开始,的确是努力的去达到自己的目标,表上的每件事情都一个不落的去完成。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惰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起初会想要偷懒故意遗漏一两件事情,慢慢的,我完成不了的事情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闺蜜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高考的时候贴在外面的目标里写的标语是什么吗?”我想了想,终于记起来了。那时我写的是:如果注定有人要成功,那么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因为想玩的都玩过了。玩腻了,没什么好玩的,才发现曾经的乐趣没有终身学习更有趣,各种叛逆都成了茶余饭后的青春谈资。一切太顺风顺水了,我总觉得比别人聪明,只要我想,只要我努力,考一个理想的大学不是什么难题。可问题就在这里。人们都说大学是温水煮青蛙,我却发现高中才是。仅仅按部就班,稍微努力一下,我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久而久之,便恰恰忽视了一个别人都想从我身上学习但自己从没想过的地方——自律。没有人教过我自律,因为他们都以为我自律。只有高考教了我。
早晨和上午是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光,适合高效专注学习,比如学习外语,用来写作,也就是精学。碎片时间和晚上用来泛学,被动学习,可以听课看书。早晨的时间要格外珍惜做最重要的事情,我自前年开始写作后,每天早上都是5点钟自然醒,因为心里有梦想,和自己差不多写作的人都是快速发展,自然就很着急,我习惯起床梳洗后,在客厅走几圈,听首音乐,这样精神就会逐渐清醒。
高考那一年突然幡然醒悟,拼了命一样往死里学,几乎夜夜通宵学到天亮,早上就睡几个小时,因为是在一个五线城市的普通高中的普通班班里的学习气氛几乎如死鱼一般,班里绝大多数人信奉那句:高考靠的是运气。我们班当时有53个人,从第一次模考全班第48到最后一次模考第一名,老师都对我另眼相看。我的自律生活并没有计划表,就是我自己意识上形成的。
自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重塑、自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会给你正确的标杆,也有人会给你错误的范本。当你近距离参与其中,有可能理想坍塌,也有可能是思想重塑。思想的重塑,意味着自律的开启。自律,正确方向的自律自省,从来都是性价比最高的。我们都相信努力,但是在努力的分岔道上,通向了截然不同的目的地。
自律,不是为了要感动谁,也不是要做给哪个人看,而是让自己尽快认识到自己方向的错误,快速纠偏,重新参与到正确的人生接力跑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跑好自己这一棒,如果运气好,自己一个人跑完全程也不是没有可能。正确的方向,改变的可能不止本代人的命运,更多的是本代人能够多跑几米,省却了后代人拼命追赶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