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直这么过的,特别是在大学以后。生气的时候,先按住自己,问自己,生气的意义在哪里,我的无理取闹能不能改变事实。答案是不能,然后开始分析损失和得益,比完之后,开始想下一步怎么办,开始想如何快速挽回损失。悲伤的时候,先按住自己,问自己,悲伤的意义在哪里,我的眼泪能否改变事实。答案是不能,那就开始为改变或者适应现实做准备。
这是精神分析术语中防御机制的一种,这种防御机制在我个人看来,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忽略个人感受情感的内在倾向,是社会上极为普遍地存在着的。尤其是文化人、学者更为明显。而单一些人头脑层面的知识、观念被用以抵御、隔离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的时候,这些具有情感抵御作用的“知识”常常即无法真正帮助得了自己,也会误导别人。
我曾经就有一段时间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以保持相对冷静。后来悲伤的故事发生了。从失眠到情绪低落,最后就直接在教室莫名其妙地哭了,还根本止不住的那种。所以作为经验之谈,个人不建议长期"用理性隔绝情感"。因为情绪不可能被隔绝,通常是被压抑。过度压抑情绪的后果可能是心理崩溃之类的。
就我看来,“情感隔离”并不是真正的隔离,因为这是一种对伤害的心理回避机制。然而,这种回避的做法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因为这样的情绪会在以后其他意想不到的时刻流露出来,例如无缘由悲伤的哭泣,莫名的愤怒,这些都是因情感隔离带来的后果。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正确而有效的解决情绪的方法,用理性清理情绪其实是一种理性压制感性的行为,长此以往,会让人成为一个感性不敏感无法表达的人,也就是理性的淡漠的很难感知感情,找不着感动和心动、爱意的人。
个人觉得对发生在身边的境遇还需要更认真的去思考,无关理性和感性。如果觉得矛盾,只是想的不够清楚。理性与感性首先是一个人为划分形而上的概念。感性是行为带来的体验,理性是产生行为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