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和一个同事聊起过这事(隶属于固废和环卫两个部门)当前这样的做法首先提升民众垃圾分类意识,然后再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具体措施……我虽然身为一名环保从业者(而且还是特么搞固废的),在知道最终处理方式为焚烧或填埋时也没有了垃圾分类存放的动力…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搞不好垃圾分类这个事。假设条件成熟,先来简单分析分析。
如果做到分类回收需要从垃圾收运和垃圾处置两个方向入手。
1.垃圾桶得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或者更多。
2.收运的时候就不能是一个车了,得好几种。环卫工人也得培训吧,现在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清扫对应的区域。
3.都要有最终处置地点,比方说不可回收的焚烧、填埋。可回收的打算怎么处置?参考日本的来一套?如果这一套都下来估计投资政府会接受不了,而且分类产生的效益可能都不值设备人工钱,我觉得这个才是当前垃圾分类进行不了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曾经对老式垃圾填埋场进行过分选,里边最主要成分是各种塑料及不可降解制品…可值得分类的东西真的非常少…比方说我们分选的时候上过一套磁选机…结果等到把整个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分选完了回收上来的废金属都不值那套设备钱。我得立足当前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混合回收,进行初步粗略分选,可燃质拉过去焚烧发电,不可焚烧的填埋即可。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概念都有,但是能够有效施行的不多,就算是弄个最基本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还运营管理成个啥样。
垃圾、乃至更广义上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健康损害,与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有所不同。居民的生活用品,在通常状态下不会造成现行环境标准上的环境健康损害。即使是日常灯、电视机显示屏内的荧光粉等有毒有害物质,也只会在严重破坏、不当操作等非常规状态下才会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至于厨余、废纸、废布、家具等,随便扔到某个凹地上攒着,产生的污染大多是臭味、损害土壤与地下水等,并不是及时的、直接的损害。这与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体和大气污染,在影响范围上无法相提并论。这使得大多数公众对垃圾污染的感受并不强烈、没什么紧迫感。水和大气污染比垃圾类的污染更先得到重视,也是各国环境管理实践中的常态。
我们浦江就在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