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觉得,沉默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而且我不知哪里来的责任感,总觉得让一段相处不陷入沉默是我的使命。所以我说说说,不停地说,不停地要求对方也说,把我脑子里的东西用完了就去挖我心里的,也不管累不累、疼不疼。可能是长大会让人变得比较自私。近年来,当这种责任感烟消云散后,我才发现我是个内向的人,真难为我伪装成话痨这么多年,难为我不辞辛苦又自作多情的be nice。一个沉默的晚宴,一次沉默的约会,一段不被用力过猛或粉饰过度的感情。如果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既不尴尬、也不疲累,那该有多好呀。
汪峰的歌,以及汪峰。偶尔听了张恒远唱了一首汪峰的《青春》,当时听着听着就哭了。“我急忙穿好衣服推门而出,迎面扑来是街上闷热的欲望,我轻轻一跃跳进人的河里。”其实夏天下班时推开办公室的门,黄昏的香港就是这个鸟样子。再后来听《美丽世界的孤儿》,“你听,窗外的夜莺,路上欢笑的人群,那多像我们的梦。”又何尝不是一个温柔而哲理十足的诗歌?等到听《晚安北京》,那已经不能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如泣如诉的音乐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普通人的史诗,汪峰在五十年后别的歌都被人忘了,这首歌也能让他不朽。
一个人待着。以前上厕所都要有个伴。大学后可以一个人美美地出门,吃自助,吃火锅,点上三四个蛋糕写一天教案,逛七个小时的小寨。室友评价我说:大一刚来时,我们都不认识路,就你一个人出去你都能逛三四个小时,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你不是凡人。现在工作了,下班的时候越发喜欢一个人待着。看剧,按着路线到处找美食。不用烦恼与人相处突然冷场还要绞尽脑汁想话题,不用为了照顾对方而心不甘情不愿表面还装作无所谓地去迁就。
刚出来的头两年,每次回去过年都不想长留,一是因为冷,天空总是阴沉。二是能玩的东西太少,每天除了跟村里的人打牌就是打牌,甚至想聊个QQ都没信号。三是一个人在外面没人管,一回家从醒到睡都有父母唠叨,一顿饭没按时吃都得听半小时正确的废话。现在其他的不提,我在外面总失眠,一回老家,躺下就能睡,而且睡得极香甜。除了因为农村的夜晚比城市安静,还因为躺在老家自己的屋子里听着楼下爸爸的呼噜声和妈妈趁我们睡了后收拾屋子的声音总有一种格外安心的感觉。做个梦都是无忧无虑的。
我想,应该是“陪伴”吧。最后一位室友离开学校。大四了,寝室八人寝,只剩我一个人。打开门送走最后一个室友,笑着说着再见,调侃着让她一定要记得想我。转身咬咬牙关上门,第一件事打开音乐列表放出音乐,独自哭泣。一直以来,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很独立。从来不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出门,想到什么自己就去做,一言不合就一个人出门去旅游。在别人眼里,觉得我独立洒脱会享受生活。可是谁又知道,送走了她们之后,我突然有点儿害怕。
十二岁那年刚上初中,一天大概想十遍,什么时候能离开家。每想一遍,心痒一分,百爪挠心。二十岁的时候离开家已经很多年,走到路上总会有种隐约的错觉,啊这条巷口跟小时候的某条街真的很像,一边走一边扭头回头,啊从这个角度看更像了。大学里的每一次考试,出了考场我总会立马掏手机,订回家的票,然后把一堆烂书甩给回去的室友,直奔校门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