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呢还是因为现在的人情味越来越淡,尤其在青年和青少年阶段,回家过年成为了一种负担,除了要接受各路亲戚的问题考验之外,还要体验上一种无话可聊的尴尬。这还得归功于很多年轻人在平常的时候和家里人联系不够密切,在外工作打拼一有空闲就只有手机和电脑了,已经长时间的依赖于手机电脑了当然在春节也难以避免的依赖于手机了。
还有就是和长辈们有代沟,年轻一代所接触的人所接触的事都是不一样的,思想和思维也是和有很大差异的。没有相同的话题,没有相同的爱好,在春节怎么长的时间里也很难能谈的非常融洽。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社交圈都越来越往网络上发展了,网友已经构成了现代人朋友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也是靠着网络的力量来维持着自己的朋友圈,所以在没什么事情的春节假期,与网络上的朋友们保持着联系也成为了必不可分的活动了,而这样的联系就必然依靠着手机来维持,这样也就导致了对手机的重度依赖症的出现。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就是手机和网络事业的高速发展。这样的发展导致了手机从走进人们的生活后从一个方便于人们生活的工具演变成了现在在慢慢在控制我们生活的东西了,越来越多的人被手机和网络所控制着,没有手机会觉得难受会觉得无聊甚至会觉得不安全,在空闲时间没有手机就会觉得无聊至极,这样的症状在春节期间怎么长时间的假期里就更集中的体现。还有一个就是手机的普遍化和方便携带的功能,让人们对它更加爱不释手。尤其是抢红包等活动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此越加欲罢不能,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家人都拿着手机买各种各样的群里抢红包发红包,反而是忽略了家的温暖。
首先应该多和家里的亲戚多走动,不一定要出去旅行,也可以大家一起逛逛公园逛逛超市晒晒太阳散个步都是很好的办法。或者一起放下手机看一场电影,认真的看春晚,或者是一起表演节目之类的。就我自己家来说,我们每年的春节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去一个大公园玩,带上中饭,在小路上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在湖中心租一条小游艇轮着划,在春晚的时候我们都窝在一个房间里面看着春晚烤着火聊着天,时而想起以前的事,时而讨论一下春晚的事儿吐槽吐槽春晚的节目,大年三十的晚上煮一大锅汤圆当夜宵等等。
我觉得只要有心,只要放放下手机,没有一个人会永远被手机操控着,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的。
在这时候也想告诉一下大家,不要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忽略了自己所生活的真实社会。放下手机,你会发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手机依赖症的解决需要个人有超强的自制力,需要个人离开网络虚拟空间进入现实世界,当现实世界可以满足个人的情感和物质等多方需求时候,自然大家就会回归到最真实的生活之中!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总结出了以下几类: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这类问题在大学里比较常见。“这个时间段也是大学生最容易产生网瘾的时候,因为刚上大一的时候,学生们很新鲜,到了大一下学期,突然觉得适应不了,大量的空闲时间不知道如何支配,索性就沉迷网络上去了。”
二、发展性的问题。比如谈恋爱的问题,朋友相处的问题,再比如遇到机遇不知道如何选择的问题,这些发展性问题会引发学生的一些焦虑情绪。
三、就业前的适应问题。包括就业压力、考研压力等,主要是面对未来生活安排的适应。
四、同学关系的问题。在上大学之前,一些独生子女都是一个人在家,到寝室后会对集体生活感到不适,往往会产生一些与室友无法和平相处、对他人生活习惯看不过去等状况,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
五、学生自带的问题。有一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存在心理问题,比如洁癖等,自己的床别人不能碰、自己的桌子别人不能放东西……
六、大学的专业适应问题。在上大学后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这个落差是需要调整的,一些学生不会调整,就会感觉没意思,不感兴趣,就会出问题。七、感情问题。感情问题并不只是大学生的问题,是年龄阶段的问题,是一个社会话题。
在低头族越来越多的当下,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离开手机一天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结果活动根本进行不下去,离开一个小时之内大家就开始坐立不安#最终只有算抵制住诱惑#但是中间也看了几眼手机!下面我就简单的讲讲如何摆脱手机依赖症:
第一:培养几个兴趣,为什么我们常常沉迷手机不能自拔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空闲的时候只能玩手机、玩手机游戏、刷新闻、刷微博微信头条等
而我们通过手机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是当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给了手机也是挺可怕的!
第二:与朋友家人多聊天,减少网络虚拟社交;朋友聚会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抱着自己手机、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低着头看手机……其实这样不利于情感的交流,只会让大家更生疏;
第三:心理暗示自己使用手机的弊端,让自己有点畏惧感,长期使用的手机的危害自己应该清楚,不要被手机控制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