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上,根据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项目发布的《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针对2013年5月23日至2014年5月22日集中爆发的性侵儿童案件进行的统计和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媒体曝光的案件有192起,而这类案件隐蔽性较强,破案难度、非公开曝光的程度都较强,现在被公开曝光的案件还只是冰山一角。由于是儿童为受害者,所以在收到侵害后很难获得救助,成年女性可以诉诸法律,或是通过媒体等手段进行权益的维护,儿童却很困难。受害者长大后,又通常会选择性遗忘或者尘封这些往事,因此被大众知晓的概率很小。所以我想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告知大家,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虽然我也很想无条件地信任它,相信天下无贼,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带着警惕地心理面对一些事件。其次是,我想用事实告诉大家,熟人会犯案,请不要用传统观念来伤害孩子。上述的报告中指出,在192起案件中,超过八成是由熟人犯案。因为熟人犯案比陌生人更为隐蔽,且可以多次、多年侵害。其中乡村地区是案件爆发集中地,如留守老人性侵儿童等。我现在没有办法想象,他在最开始对我侵犯时的心态如何,但是正是由于没有受到外界强有力的制止,才让他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你可以为视频中的父亲辩护,但你的辩护理由不应该是“他只是亲亲而已”。
猥亵儿童不只是一个儿童保护(法律)问题,它也是一个医学/社会问题。任何一本西方《急诊医学》教科书上都有”虐待儿童(Children Abuse)“一个章节,其中当然包括猥亵儿童(Child Molestation)这一节。一般来说,从临床路径来说,西方标准做法是:一旦疑似小孩是因Children Abuse入院的,医生除了正规诊疗之外,尚需报警并报告儿童保护服务处(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以美国为例),是否确实是虐待儿童(包括”猥亵“)必须由儿童保护服务处来负责判断,并由警方据此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那些“不愿用最大恶意来揣度他人”的人,赶紧捡起你们的清高给我窝被窝里接着看书去。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有抱着怀疑的态度追究到底才能知道真相。与其让女孩子躲开舆论热潮,还不如让人们的舆论来解救她,我相信她这么小,心理医生一定能为她清理她的心理创伤。大家也不用纠结于陈某是否违法,要知道道德永远先于法律。当初幼儿园老师某艳虐待幼童,但法律上对虐待的定义仅限于“家庭成员”,因为她是老师,所以才没有被判罪。但是也因为她,法律才被改写。用舆论推动道德,驱使法律完善,让千万女童和女人受保护,这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