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差距就是,中国讲究的是“孝”文化,即“百事孝为先”,比如老的有责任照看子女成家立业,而后子女有义务赡养老人,直到养老送终。而西方人不同,讲究的是“独立”,即成人后,父母和子女几本没什么交集,象有句俗话说的“秃子跟着月亮走,互不沾光”,长大后各人讨各人的生活。在西方,一个孩子长到一岁多,就已经养成了一个人一个房间,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卫生,叠被子等。这在中国,这么大的孩子,恐怕还在她娘的怀里咂奶呢!再比如,西方的这种独立,在中国,巩怕是有违伦理道德的。当儿子长到18岁,即法定的成人后,便开始了独立生活。即到处谋生,自己挣钱买房,娶媳妇。就算需要钱求父母帮助,也要写借条,待日后一定要奉还。而在中国,父母替子女婚嫁,买房,养孙子,直到老了后,让子女赡养,这些都是彼此应敬的义务。
无论在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我都看到过西方老人照看孙子的情况。当然,相对中国老人而言,照看孙子的外国老人要少得多。这中间,无论是老人自己还是他们的儿女辈,中外都有很大差异:第一,照看孙子的外国老人的比例要小得多。第二,外国老人照看孙子的时间没那么长,一般是临时性的,如一个寒暑假,一个圣诞节或复活节假期,或儿女家出现特殊又紧急情况的时候。而中国老人往往照看孙子到上幼儿园或者小学,有的甚至更长。第三,最关键的一点是,外国家庭,无论是老人还是儿女辈,都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祖父母应该帮助儿女,应该照顾孙子孙女。外国老人是很喜欢看孙子的,不过稍微带带可以,很少有人想要全时间来看孩子。要么他们还在工作,没有时间看孙子;要么年龄太大,体力不够。很多年龄并不大的爷爷奶奶,都有事情要做的!
和咱们中国的老人比起来,西方的老人活的更加潇洒,他们在退休以后,既不会和孩子住在一起,也不会帮忙照看孙辈,而是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要么就是出去旅游,反正不会和中国的父母一样,把照顾孙辈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正是中西方的观念不同,所以西方的父母在老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是百分之百的都要去养老院的,因为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儿女养老这一说,父母生养孩子,只是一种乐趣,但不是责任,而同样儿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在咱们中国人真的是不能接受的,但这就是欧美西方国家的真实写照。所以西方国家的老人相对来说比中国老人潇洒幸福,但是到了晚年由于没有子女的照顾而倍感孤单,这是观念不同所造成的。
我去过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以及美国,表面上那里的老人对子女漠不关心,实际上他们对子女以及后代的教育是相当重视的。父母基本不会溺爱孩子,他们觉得把孩子教育成人就可以想天伦之乐了。通俗地讲,西方老人其实还是很想带孩子的,但是他们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这是不明智的,这是在毁灭下一代的成长道路!因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变革快,人老了基本就会与社会脱轨,而那些被父母精心教育大的年轻人早已步入社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接班人,所以他们的城市充满了活力和自由,让人觉得那里的空气很香。
西方等欧美国家的老人,和咱们中国的老人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西方国家的人讲究个人隐私和人格独立,这点从他们教育孩子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欧美国家的人很少有溺爱孩子的,再来看看咱们国人,溺爱孩子的占大多数。欧美国家的父母把孩子养到18岁以后,孩子就要离开家自己出去工作养活自己了,即便是读大学,也要自己赚学费,父母是不会免费给你提供学费的,如果你钱不够缴纳学费,可以向父母借,但必须要按时归还的。而且孩子在结婚以后,父母基本都是不帮忙带孩子的,这和咱们中国的老人相差太大了。
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的老人都许多帮忙照看孙辈的。但是反观西方国家来看,欧美国家的老人基本都不帮忙照看孙辈,因为西方人的独立性是很强的,父母在把孩子扶养长到18岁的时候,父母的责任就已经完成了,至于以后读大学的费用,父母可以借给你,但是你要打欠条,将来必须要归还的,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太不可思议了,但这就是现实。而且孩子结婚以后,父母一般都不会帮忙照看孙辈,除非特殊情况的时候,父母暂时帮忙照看一下,但是一定要付出报酬给父母的,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