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文科生,高中的时候学过一些,我自己对的,夜闻惊嗥恨晚长
这个你可算是问住我了,我是一个典型的学渣,对于对联这种比较文艺的东西把控不来,可以建议你去语文老师那里探讨一下。
作为一个文科生,对这个上联我竟无言以对,并不是这上联不好,而是觉得自身没有学好我们博大的中华文化呀!
我觉得对对联这种事还是应该找几个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在一起讨论讨论,因为这样才能碰撞出文学的火花,我恐怕帮不到你,因为我也不懂。
正在上高三的我,看到这个上联只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悲惨啊,每天都是不清的试卷,根据这个试卷的数量,我想对一下下联,下联夜游学海恨书多。
夜莺歌唱不延长。汉时雅郑参用,而郑为多。魏平荆州,获汉雅乐,古曲音辞存者四,曰鹿鸣、驺虞、伐檀、文王。而李应作左。延年之徒,以新声被宠,复改易音辞,止存鹿鸣一曲。晋初亦除之。又汉代短箫铙歌乐曲,三国时存者,有朱鹭、艾如张、上之回、战城南、巫山高、将进酒之类,凡二十二曲。魏、吴称号,始各改其十二曲。晋兴,又尽改之。独玄原避作元。云、钓竿二曲,名存而已。汉代鼙舞,三国时存者,有殿前生桂树等五曲,其辞则亡。汉代胡角摩诃兜勒一曲,张骞得自西域,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魏晋时亦亡。晋以来,新曲颇众,隋初尽归清乐。至唐武后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舞、巴渝、白纻、子夜、团扇、懊憹、石城、莫愁、杨叛儿、乌夜啼、玉树后庭花等,止六十三曲。唐中叶,声辞存者,又止三十七,有声无辞者七,今不复见。唐歌曲比前世益多,声行于今、辞见于今者,皆十之三四,世代差近尔。大抵先世乐府,有其名者尚多。其义存者十之三,其始辞存者十不得一,若其音则无传,势使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