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忙拖"和“宅拖”是我们战拖社区中的一对描述性概念,看起来风风火火、一刻也不停,其实最重要的任务却拖着不做的状况;后者则是那种外观很平静,只是困在原地不动的状况,内心往往有很多冲突和纠结。“瞎忙拖”和“宅拖”是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拖延风格,但这两种恐怕都无法等同于“懒”。“瞎忙拖”本身可能做事迅速、节奏快,有不少瞎忙拖还有工作狂倾向,甚至属于成人多动症(ADHD)人群,这让人很难把他们跟“懒”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外表看起来很成功、很干练,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直拖延。“宅拖”后来经好起来本人修订,建议更改为“冲突型拖延”。引用精神分析家霍妮的经典比喻吧:“(神经症患者)就像在开车时同时踩住了油门和刹车,结果是外表毫无动弹,内心早已精疲力竭。”不是缺乏动力,而是动力很大阻力也很大,所以内心才如此痛苦。“宅拖”们也许看起来有点“懒”,但他们内心很难认同自己是“懒”。甚至,他们会常常羡慕只是“懒”的人,因为觉得懒人没那么痛苦。“懒”背后的道德攻击性:最后一定要说的是:“懒”这个词背后有道德攻击性。这就是我为什么旗帜鲜明地反对“拖延症就是懒”的说法。根据我在微博上的观察,那些“拖延症只是懒”的说法,可能是被过分对号入座的现象,激发出来的反弹情绪。因为历史原因,“拖延症”一词的定义一向很混乱(我的定义参考这里:从专业角度,应当如何定义拖延「症」)不少人给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未必是为了改善拖延,甚至未必真属于拖延者,而只是图个好玩、凑个热闹,有时还会说“反正我是拖延症。
我认为拖延症和懒不是一回事。拖延症的根源不是因为懒惰,而是自己对即将到来的结果不够在意。
1.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一下为什么会有拖延症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人类是从猴子变成人的,不管是猴子也好,还是刚变成人类也好,人类的寿命都很短,而且生活得不到保障。当时果腹主要以采集业为主,所以既然未来的事情都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就比较贪图享乐,这段吃饱就不管下一顿了。包括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也很少特别为未来打算,毕竟人也就活上个三四十岁。但是现在不一样,我们的寿命极大地延长。现在的人类活上七八十岁都不是问题,但是我们的基因没有及时的转变过来,人还是喜欢及时享乐,贪图享乐的。
2.造成拖延症的深层原因
虽然我们的基因可能就会写上祖先比较喜欢贪图享乐。但是总有人并没有拖延症,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总是在deadline之前突然觉醒,勉勉强强的作完工作呢?这个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地方还是属于理性的,当我们感到有危险或者是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它就会刺激我们的脑子,赶走那个享乐的想法,让我们竭尽全力的deadline前面做完任务。而没有拖延症的人更可能是已经足够好的开发了自己这一片理性的区域,保证自己不会被别的事情吸引走,不会出大的差错,按部就班。
3.怎么样能改善我们的拖延症
说真的,要对抗我们的拖延症非常的困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你干不完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慢慢的开发自己那一片理性的区域。这个主要是靠自制力啦,希望你可以成功。
首先说定义,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它们共同描述的一种现象就是:不干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它们是对同一类现象的两种概括方式。当然,如果硬要区分,也可以从两个概念中找到一些差异,比如懒一定会拖延,而拖延不一定是懒,拖延是中性词,懒带有贬义,拖延更接近于行为,而懒更接近于特质吗,但这些定义的界限其实是没有那么分明的,大部分时候,拖延和懒就是同义反复。但可以说拖延就等于懒吗,如果你真心想改变拖延,我不建议你把它们之间划等号。因为这两个概念背后代表了不同的动机。「你到底是拖延,还是懒」在我咨询的很多拖延案例中,这是一个转折性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语境里,「懒」听起来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一种自己无能为力,难以自控的禀赋。所以在把「拖延」转化成「懒」的过程中,本质上是把自己的责任推卸了。
一般人来说,绝对的懒是很少的,一个不爱工作却可以通宵达旦进网吧打游戏的人其实未必是懒,只是他的兴趣是打游戏,同样也有不爱工作却通宵打牌下棋之类,很多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神去研究,只是欠缺天赋所以只能停留在业余娱乐的层次拖延症其实跟这个有差不多的关系,也就是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没有兴趣所以也没有卖力把工作做好,觉得工作任务很反感,所以倾向于拖延,拖延症是反感工作,怕工作做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带来挫败感,所以逃避工作,一个人饿了但懒得下楼走太远所以自己啃面包,这个懒虽然也有不愿意的意思但反感程度不像拖延症那么严重,往往懒是用在两可的事情上,拖延症则往往拖延的是必须完成的工作和学习任务等,所以拖延症带给人的麻烦困扰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