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该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原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封建社会里恋爱不自由的诗。前边四句诗,叙述了一对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见面,可是又不得在一个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分离。况且又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雕谢,就更使人伤感。他(她)们只得暗地里表示永远相爱的决心。
该诗的后四句,描写别后思念的苦况,也表达了力求克服障碍,继续取得欢会的愿望。
至现在,也有许多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来比喻一个人的敬业精神,比如:教师…
最先想到也最喜欢的一句就是《夜雨寄北》里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上学时,关于读书没有什么爱好,就是喜欢看点古诗词。小时候那会还没机器麻将,爸妈打牌喜欢去农家乐。南方雨多,特别是夏天傍晚的时候,经常是他们还没撤退外边就下起雨来了。这时候就会和其他家长带的小孩在跑到外边的亭子小板凳上坐着,看着雨滴滴答滴答地拍荷叶。《夜雨寄北》里描绘的意境总不时让我想起这个,或许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记得我妈没走以前一家人看诗词大会谈起李商隐的诗时,我妈告诉我,她和我爸结婚时,我爸亲自写的对联就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每天下班回家,爸爸都会在客厅看电视,有时候会在房间偷偷抹泪,没有我妈也没有热腾腾的饭菜,只有满室的寂寥,一切都那么值得回忆。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颜色描写的这么细腻又这么逼真的,只看这么两句也知道一定是菊花了。后面的描写更是有声有色,感觉像是有一盆菊花在身边,随时可以嗅其香,看到她晶莹的露水。举重若轻,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天刚被舍友调侃过,是因为看一个诗词节目,主持人提到李商隐的锦瑟,我突然想起初中毕业时有个男同学在同学录上写的就是这句,然后记得我还埋怨他为啥写一首诗,然后我上铺就说活该我单身。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每一次秋雨来临,都会感觉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说秋雨能引发人无穷无尽的遐思,那么或许是诗词中的秋雨让我们感受到秋雨也没有那么“无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