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影片是借助一个地震救援人员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的。被困在废墟中的女孩请求他可以陪在身边说话,这位影片中的叙事者便冒着余震随时到来(从一旁的救援人员口中可以得知)的危险向她讲述了斯大林格勒的故事。同时影片中六个男主人公毫不畏惧德军的飞机大炮,为了守住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决不放弃。我们可不可以把当时处于进攻阶段的德军看做地震,一个小小的救援人员在地震面前是如此地微不足道,就像我们的六个男主人公与拥有飞机大炮的德军一样。就是如此悬殊的力量对决,六男主与我们的故事叙事人也丝毫不畏惧。而且导演从来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个救援人员长什么样子,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种精神是千千万万个俄国人从那些英勇牺牲的红军身上继承下来,而不是特定的某一个。
(有些人纠结于故事叙事者是女主和哪个男主的孩子,真是让人可笑。难道这女主人公不可以在战后与别人结婚生子并把这几个救了她的男人当做她孩子的父亲?我们不是上帝生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呢。)再说我们的女主角,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家,即使这个家已经被战乱毁坏得不成样子;我们可不可以从这个小女人身上看到这个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种即使我的家园变成废墟形同人间炼狱,我也不会放弃它,因为这里是家啊!还有德军大尉在对巴普洛夫大楼发起攻击之前对他的士兵讲话时后面墙壁上出现的斯大林头像;废墟中时常出现的钢琴,画像,布娃娃;德军大尉那句“我是为了胜利而战,而他们是为了复仇而战”与之后这个日耳曼人的俄国情人的惨死的种种联系,等等等等,这些暗示与伏笔大家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欣喜得发现。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主要还是想说明“人性”的重要性。战争固然残酷,但比飞机大炮更残酷的也许是人心,比如残杀妇女儿童的纳粹;而比那些拥有钢铁之躯的坦克更加坚实的也同样是人心,比如男主角们誓死捍卫大楼并为他们心中的卡嘉战斗。光辉的人性无形中冲淡了这部以灰色为基调的影片,就像男主角们牺牲前卡嘉在夜晚的天空中看到的那些红云,那就是希望与光明的所在。
这部影片不同于《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的地方,就在于导演将纳粹的反战情绪高调表现出来,用一个德国军官的悲剧讽刺了希特勒一干独裁者们想要一统天下的白日梦。并且德国军官在最后因为愤怒杀进巴普洛夫大楼为他的情人报仇时,无疑他自己也形同他口中那群“为了复仇而战”的悲惨的俄国人。这似乎充满着一股耶稣的大爱,即“我们的敌人同样是悲哀的令人心痛的,我们应该宽宥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