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曾经或者说几年之前我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当时的我认为,人天生是向善的,就好像我们每个孩子童年都是处在纯真快乐的记忆中,对待事物都是在看好的一面,而之所以人会有善恶之分,是由于所处后天环境的差别影响,从而使其分化为两个极端。但后来随着心境的变化,我渐渐不再相信或者说是不再认同这种说法,当我对这个世界有新的理解之后,我更相信,人性不善也不恶。人出生时甚至到3,4岁的时候,只有简单的意识,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丝毫差别,谈不上善恶之说。当人渐渐长大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学习各种经验,无论是生活,还是其他个个方面,这时候外界的那些所谓的知识,常识,经验等等,就会不知不觉的融入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去,或者说它本来就是你作为人的精神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你的思维,形成一种可以说是独属于你的一种思维惯性,控制影响着你的方法论,进而决定你的你的一生,说到这有人可能会奇怪,这不是一直在讲后天的影响吗?这是人性本善的说法啊!不错,我所讲的就是后天的影响,因为人无论是从出生到老去,都是复杂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精神,尤其是精神上,没有单一的属性,说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善与恶都是我们带有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另一个人的看法,这其中是有一个分辨善恶的尺度,或者说一个参照物,就像我们初中学的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在于选取参照物。参照物不同你看到和你所认为的绝对是不同的,但你要是说那个是对的,那就跟物理上讲的一样,从来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相对于你来说这个人是恶,但在另一个人眼中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而且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做尽坏事,可能他也有善良的一面,就像古话说的好,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个世界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世界,就像道家里面的阴阳调和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一个人的好与坏,善与恶都是难以言定的,自古难测是人心,更逞论人性,所以我觉得,人性本无善,关键在人心,你觉他是善他便善,你觉他是恶他便恶,说到底却又是人的看法,你却怎知你内心是以善恶来判
我赞同“人之初,性本恶”,因为中国人的推崇,所以大家肯能还是相信孔子的性善论吧,我从小就背《三字经》,里面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说性本善,那大概就是真的了吧,我小时候很相信这句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性恶论的说法。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人都是伪装的。西方的《圣经》有一个“原罪说”,基督教的人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教徒都是他们的后代,所以天生就带着这种罪恶感,只有耶稣才能把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现在,我经历的事情多了,现实真的很残酷,也改变了我的很多幼稚的想法,我就越来越觉得我们小时候背得都错了。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荀子说的对,虽然我们经常说坏人泯灭人性,见利忘义的,当然这些都是骂人的话。
我现在要说的是人性的阴暗面,我一说这个,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自私自利,嫉妒心,贪婪……这些都是每个人从骨子里带有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避免,我相信大家都是这样的,包括我自己,我必须得承认,而且现在我的一些不好的思想还是没有改掉,不过是后天的教化使我们学会了克制自己,学会了分享,助人为乐,所以现在大家才变得友好相处,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这里的“性本善”,不是指善良的善,是指善于的善。“人之初”就是指人的从小,就是初。就是说,人从小就要有个良好教育,因为人小时候善于教育,长大了就难于教育了。就像编筐子,用刚伐的树条编之,不容易折断。如果用伐之时间长了的树条,已经干枯了,不能编织了,容易折断。所以教育制度就是从小开始教育,不能长大后成家了再教育,那就学不能专注的学习了。荀子对这句话理解错了,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贪。人在幼年和童年主要是动物性,吃喝玩耍,只知占有,不知回报,见到想要的东西就抢,不给就大哭大闹。所谓礼、义和规则、道德都是教育的结果。可以说:人之初,性如兽。不管束,嬉与斗。人之初,性如禽。有教育,方成人。
人之初无善恶,善于学,善者善·恶者恶。环境使然。。。。。。。。。。。。。。。。。。。。。。。。。。。。。。。。。。。。。。。。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都不对!因人而异!这与遗传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