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讲,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还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这一习俗显得还尤为重要。现在,好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一习俗了。正月初五补“补丁”原因,就是那时的老百姓日子大多很穷,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为期望尽早还上债,为使自己家以后不再欠债,也在正月初五这天晚上,擀圆圆的面皮来煮吃,把“面皮”比作“补丁”,吃了就把所有的窟窿补住了。而且面皮越大补得越牢,吃的越多补得也就越多。那时,小孩子大多是不爱吃这面皮的,大人硬是劝着哄着才吃点。
郑州春节有个习俗是“芝麻糖糊住灶王爷的嘴。”母亲那天总是早早起床,把买的一张灶王爷的年画贴好。晚饭后,母亲就开始把灶王爷案前摆上芝麻糖,焚香后,把芝麻糖在蜡烛上烧一下,那根黏糊糊的芝麻糖就化开了,母亲把化开的一端使劲地糊在年画上灶王爷的嘴边。我总是对着灶王爷画边的一副对联莫名其妙,“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后来,母亲说,这样是让灶王爷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因为是用糖糊着嘴,灶王爷就只能说好话,不能搬弄是非了。供完灶王爷后,那又黏又甜的芝麻糖就成了我们的美食。
在我老家,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大家见面时彼此打招呼的内容都改成了“办好了木牛(我那方言,意思没有)?”,对方则洋溢着喜悦说“快齐了,好办!”老家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嘎嘎;二十九,灌壶酒;年三十儿,包扁食。”很有意思。
大概在六七十年前,郑州市的城中村里,有一种给神供斋灯和给外甥送枣山的风俗习惯。所谓斋灯,就是在年三十之前,蒸蒸馍时,把馒头大小的一疙瘩发面,做成一个小碗的样子,和蒸馍一起蒸熟。等到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饺子的时候,为了对神或者已经故去的长辈一年来所给予的保佑的感谢,在馍碗里倒上少许的食用油,找来一截线做捻,点燃,放在大门口的神龛里,或者门墩上抑或先祖的牌位前,供奉他们。
腊月二十三在河南是“小年”在老家好象什么动静也没有,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五,都称为"小年",各有一套说法,一直不大明白,要放鞭炮的,正月十五不仅是小年还是元宵节,要吃汤圆的;在正月初一到初十之间只要有亲戚来家里都要"喝茶",就是摆上点心,糕,枣什么的,倒上一杯开水主人陪客人一起喝茶,是礼节习惯.
在郑州,整个过年的习俗中是不吃饺子的,如果哪家比较特别大年初一早上吃了饺 子,还不能称呼“饺子”,应当称 “万万顺”,称呼“饺子”是一大禁忌。年轻的时候,每次看到各地春节吃水饺的时候,都会觉得奇怪。但是现在想来,各地的习俗都不同,但是共同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为了祈福一年的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