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个好问题!!作为昆虫专业的学渣,好惭愧啊~~
不能提供很专业的回答,又一次感到绝望了啊~~再一次对能不能愉快的毕业陷入深深的恐慌中~那么我要不要继续逗比下去呢~~
首先,一般说到趋光性,我们说的都是夜行昆虫。所谓夜行,就是那些昆虫小宝贝们都是一些锦衣夜行的采花大盗、汪洋大盗等侠客。那么,你说它们为嘛不齐刷刷的奔向太阳,夜晚有太阳,后羿造吗?!!所以,这个问题,可以问的高大上一些,比如夜行性的昆虫为嘛不齐刷刷的向着月亮奔去呢?是吧!这样问是不是很高大上了呢?内涵很丰富了呢?既然正主不在,它的小妾总还是发光的嘛~~那么答案要怎么回答呢?肯定不会有一只水冰月在上面代表月亮消灭这些夜行昆虫侠们。那会是什么呢?偷偷的告诉你们是因为月亮不够温暖,月美人是个冰山美人,昆虫君们不爱!!!哈哈哈哈,你们相信么?!!
不相信?!好吧,其实我这么逗比,我爸妈都是不造的!!!哈哈哈~
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世代相传的趋光性是夜里飞行的法宝。使它们在漆黑的夜里在空旷的田野飞行,不会撞到被黑夜隐藏的电线杆、树干和突起的土堆,因为在有光线通过的地方,也就一定是它们可以飞过的地方。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昆虫的趋光性都是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如果光源的波长不在他们所趋的范围之内,就不会趋向。
题目反映的是典型的对趋光性的误解。
生物的本能是向自己能看得到或能看得清的目标前进,所以在白天光照条件好的时候,任何动物都不会奔着最强的光源(如太阳)而去,而是各自在视觉良好的条件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目标。
只有在夜间,什么都看不清的时候,少数或唯一能看清的东西(光源)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本能首选的目标。这叫趋光性。
翻译成非科学语言的话,趋光性其实就是趋看得见性。
主流解释是【用光线导航】,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是错误的。导航论的基础是假设昆虫要沿直线飞行,但这个假设并未提供【昆虫为什么要沿直线飞行】的原因。所以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理论的大前提不存在,所以……它是错的。
就会飞的昆虫来说,有一种解释是这样:昆虫并不是正对着光源飞过去,它只是利用光线来导航。月光或太阳光基本上是平行光,昆虫只要确保自己的飞行方向与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固定值,那么它的飞行路线就是直线。亿万年来,昆虫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为自己导航的。但是人类出现后,夜间的点光源越来越多,点光源发出的光不是平行光,昆虫不知道,继续按照「飞行方向与光线夹角为固定值」的方式导航,飞行路线就不再是直线,而变成了等角螺线,盘旋着趋向光源。
当然这只是解释了一种情况。昆虫趋光的情况可能还有很多种,需要分别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