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很久,但现在用非常不严谨的方法得出了初步猜测,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很有可能是一致的。首先要明确“颜色的一致性”指的是什么。
颜色的一致性显然指的不是它的称呼,因为称呼是后天习得的。别人把某个物体描述为黄色,你才认为它是黄色,至于你看到的那个物体实际是什么颜色,与你如何描述它毫无关系。
颜色的一致性指的也不是物体本身是什么颜色。要知道,颜色只是生物体的感受,是人类定义的抽象的概念,颜色本身是不存在的。颜色只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而已。而一个特定的物体发出的光的波长必然是固定的,这显然不是困惑我们的问题。
真正让我们感到不解的是,相同波长的光进入人眼,照到视网膜上,产生某种电信号,电信号进入大脑引发另一连串电信号,这“另一串电信号”就是你对颜色的感受,那么相同波长的光是否会在不同人脑内产生相同的感受呢?
以下举几个例子。如果你产生“a色电信号”,那么说明在你看来,物体呈现a色。但并不是说物体本身就是a色,物体本身是什么颜色,取决于别人是怎么教你的,取决于别人和你怎么称呼它,颜色是由人定义的。同一种波长的光,可能在不同人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颜色电信号”。
或许你认为“红色=a色电信号”,“绿色=b色电信号”,但你的女/男票却认为“红色=b色电信号”,“绿色=a色电信号”,这就是我所担心的颜色不一致性。
一个红绿色盲的大脑可能无法产生b色电信号,原本用来产生b色电信号的通道跟a合并了,现在b色电信号也变成a色电信号了。某波长的光只让他产生a色电信号,但周围的人硬说a色电信号对应两种颜色,他只好承认,a色电信号=红色=绿色。
当然上面这些全是猜测,人类并不了解大脑,不知道大脑是怎么运作的,也不知道颜色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肯定不是单纯的电信号这么简单。但上面的猜测总算也没有违背常理之处,姑且就认为是这样吧,就不要刁难我胖虎了。下面进入正题。
怎么判断颜色的一致性,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绝对准则作为判断依据。颜色的名字肯定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因为那是我们后天习得的,而且大家对同一个物体的颜色叫什么也产生不了歧义啊。很容易想到的绝对准则就是,颜色电信号的模式。如果两个人大脑内产生同种模式的颜色电信号,就说明他们看到了同种颜色。但这显然不是现在的科学水平能做到的。而且两种电信号的模式是否相同,也很难界定。
那么重头戏来了!注意,光线让人产生的感受,可不止颜色!
某种波长的光让人血脉贲张(红),某种波长散发着神秘与优雅(紫),某种波长让人冷静下来(蓝)。这些感受可不是别人教你的,这些是先天的。现在面前有一个物体,这个物体让我产生血脉贲张的感受,也让你产生同种感受。我们的感受是先天的,没办法约定的。我们对同一物体产生同种感受,说明我们脑中产生的电信号的模式很有可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也很有可能是相同的!
如果想要知道颜色是否具有普遍性,就用同样的方法做统计就可以了。
前一段,我们几个爱大的生物专业博士生和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去吃饭,车上也刚好讨论过类似的话题。
说这是高一学生提的问题,虽然思维的方式、深度和广度不同,但是这样的突破条条框框、敢于质疑和变换角度的思考对于高中生非常值得鼓励。
明确问的是人脑中感知到的颜色是否一致,这完全是指人脑的行为,而非现实中客观的光的波长是否一致。颜色在科学上公认的定义是神经活动产生的视觉效应,换言之,世界上只存在客观的光,不存在“客观颜色”这些自创伪科学说法。
Colour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visual perception described through color categories.(颜色是对人类视觉感知特征的描述。)
这是颜色的公认定义,某些答案所误导的“客观颜色”、“仪器颜色”或“心理颜色”等等民科定义根本是不存在的。大家常用的“颜色空间”也好,光的波长也好,绝不是颜色本身,而是对不同人颜色感知的校正标准和表示模型,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同样的波长的光在特定情形下完全可能造成不同的颜色感知。
之所以站出来,是实在看不下去有的答案连最基本的题目问什么、颜色的基本定义也没弄清楚就强答。
可以明确地说,人对颜色的感知是一个主观过程。从生物学的角度,同等波长的光通过刺激生物体感光器官,引起的神经系统行为存在个体差异以及时空差异。而且无论在分子层面(基因表达水平等原因)、细胞层面(如三型视锥细胞比例等原因)、神经网络层面都存在这种差异。并且推而广之,除了视觉器官对颜色的感知,一切其它感官都是如此。如果把神经系统的行为作为人类产生感受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永远也不可能感知其它个体对同等刺激的感受。并且个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同等刺激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其特定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细胞内分子行为、神经行为也不可能在同等条件下完全一致。其处于同一条件下的同一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行为也不会完全一致。
流传比较广的一个例子是香菜,人对于香菜中特定醛类物质的感知能力受到多个基因影响,部分人反映香菜和肥皂气味类似,而部分人则可以接受甚至喜食香菜。另一个比较广的例子是老年人的味觉,同一个人,在衰老过程中因味觉衰退,对于食物中盐的感知能力会发生变化,常常出现老年人做菜对年轻人而言特别咸的情况,而老人本身只会感觉加同样的盐,菜越来越淡。但是这种差异通常情况下并不会严重到妨碍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或类似的判断及反应,这是进化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