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过年走亲戚已经变成了一种身心俱疲的义务劳动。难得回家一趟,还没好好睡个囫囵觉,就得东家跑西家串,要么就得招待上门拜年的他们。不管多累,精神上都不敢懈怠,说不定哪一道礼数错了,就又要被亲戚们教导一番。已经工作了的,还得为亲戚们备下礼物或红包,送什么、送多少还有讲究,送错了或送少了还要惹人家不高兴。最让人糟心的,大概要数来自亲戚们的各种直击灵魂的拷问了:”你学这专业,能有前途么?”“现在每个月挣多少钱?”
对于“亲戚”的这种普遍反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亲戚们对自己“个人边界”的侵犯。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那些亲戚们既活成了我最不希望成为的那种样子,但又代表了我的阶级属性。仔细看看自己,这么多年来努力读书,去大城市工作,就是不希望将来继续与这些人为伍。但事实上,即使自己觉得自己努力了这么多,但每每被问到那三个问题时,又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活得比他们强上多少,自己所谓的“优越感”,真的那么有底气么?
劝酒,这是我最反感的,偏偏不知道为什么亲戚中有人喜欢这样做。我爸反复强调的自己不喝,开车来的,那个亲戚说让你老婆开回去,但是其实我爸的车超大,并不适合女性驾驶;我爸说年纪大了不能喝,亲戚说你就谦虚吧你,前几年一起喝的那叫一海量啊我们可记着呢。
显而易见的因素就是两代人之间日益加深的观念鸿沟,在不多的见面时间里,来自长辈的各种问候更容易让年轻人感到窘迫和懊恼,而不是被关心的温暖。难以沟通是年轻人反感亲戚的直接诱因。
亲戚这个称呼,不过是个幌子,我们向来讨厌的都是那些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人。如果别人能为你带来益处,缓解甚至解决你的难题,管他什么亲戚不亲戚的,都是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