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记载布朗宁夫人生平经历的资料中可知,布朗宁夫人全名为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人们习惯性地将她称为布朗宁夫人或者白朗宁夫人。通过了解布朗宁夫人生平故事得知,布朗宁夫人生于1806年,卒于1861年,享年55岁。布朗宁夫人在英国达勒姆出生,此后一直在英国生活。布朗宁夫人15岁时,因为骑马不幸从马背上坠落。等到家人将她送到医院时,才发现布朗宁夫人的脊椎严重损伤,这就意味着布朗宁夫人下半生要在病床上度过。
布朗宁夫人后来,布朗宁夫人下肢瘫痪长达24年之久。但是,在她39岁那年,布朗宁夫人遇上了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在迟暮岁月中的布朗宁夫人因为爱情而焕然一新。在罗伯特·布朗宁照顾和鼓励下,布朗宁夫人居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时隔24年之久,布朗宁夫人终于再次凭借自己的双脚走出了病房,走向了大自然中。后来,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嫁给了罗伯特·布朗宁为妻,她便成为世人口中的布朗宁夫人。此后,布朗宁夫妇一直醉心于大自然之中,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葡语十四行诗集》、《奥萝拉·莉》等诗篇都是布朗宁夫人的代表诗歌作品。布朗宁夫人不但在诗歌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富含高尚的思想。布朗宁夫人的诗歌作品,对美国著名诗人埃德加·爱伦·坡和艾米莉·狄金森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朗宁夫人的作品布朗宁夫人的作品深受欧美诗人的推崇。《天使及其它诗歌》、《诗集》、《葡萄牙十四行诗集》、《大会前的诗歌》、《逃跑的奴隶》、《奥萝拉·莉》等都是布朗宁夫人的作品。1850年,布朗宁夫人出版了人生第一卷诗集。在这卷诗集作品中,《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也收进于其中。根据记载得知,这卷诗集一共有四十三首诗歌。布朗宁夫人发表这部诗集时,为了掩护自己的名字,便给它取名为“葡萄牙人”。
1850年白朗宁夫人出版了一卷诗集,把这十四行诗也收进在内(这是这组诗的第一次公开发表),共四十三首,还取了个总名,叫做用意是为了掩护作者的身份,使人联想到这是一部翻译过来的诗集。所以叫“葡萄牙人”,却是偶然的,与内容无关;只是因为白朗宁夫人曾经写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Catarina to Camoens),白朗宁很爱这诗,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的缘故。
1856年,前面所述的1850版的诗集第三次出版,白朗宁夫人把十四行组诗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并把诗集中的另一首题为《将来与过去》的十四行诗,移到组诗里来作为第四十二首诗,这样,全诗有了四十四首,这个组诗就成为定本。 《天使及其它诗歌》(The Seraphim, and Other Poems, 1838),
《诗集》(Poems, 1844),
《葡萄牙十四行诗集》(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1850),
《大会前的诗歌》(Poems Before Congress, 1860),
《奥罗拉?利》(Aurora Leigh, 1857)
《逃跑的奴隶》(The Runaway Slave at Pilgrim’s Point, 1846)等。
她诗歌创作的主题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抒发生活之情;二是争取妇女解放,反对奴隶制,暴露社会的弊端,表现了进步的理想。她的诗具有炽热充沛的感情和扣人心弦之力量,语句精炼,才气横溢,大都是带有较浓的感伤性质。
布朗宁夫人的作品深受欧美诗人的推崇。《天使及其它诗歌》、《诗集》、《葡萄牙十四行诗集》、《大会前的诗歌》、《逃跑的奴隶》、《奥萝拉·莉》等都是布朗宁夫人的作品。1850年,布朗宁夫人出版了人生第一卷诗集。在这卷诗集作品中,《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也收进于其中。根据记载得知,这卷诗集一共有四十三首诗歌。布朗宁夫人发表这部诗集时,为了掩护自己的名字,便给它取名为“葡萄牙人”。
关于布朗宁夫人为诗歌取名为“葡萄牙十四行诗集”的原因,还有一则小故事。话说,布朗宁夫人曾经写过一首诗歌,诗歌内容就是讲述了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故事。布朗宁夫人写完之后,便拿给丈夫看,布朗宁看过之后,非常喜欢这首诗歌,于是布朗宁常常把妻子称为“我的小葡萄牙人。”
1856年,布朗宁夫人的诗集第三次出版,随后布朗宁夫人又把《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作了一些文字上面的修改,并且将另一首诗歌《将来与过去》放到这组诗集中来作为第四十二首诗歌。于是,布朗宁夫人的这本诗集便成为了定本。布朗宁夫人的作品不仅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布朗宁夫人敢于在诗歌作品中表达妇女解放,并且敢于暴露社会的弊端。由此来看,布朗宁夫人的作品体现出了进步思想,所以深受历来文学家、诗人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