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时候,闲来无事,去北京的胡同儿里走了走。在喧闹的城市中,这里有着别样的安静。也有人来人往,也有偶尔穿行的车辆,但在大多数儿的胡同儿里,能看到的更多是走着的人,骑车的人。
房子都是那种低矮的,看上去普普通通,甚至觉得拥挤。间或出现的公共厕所,投映着些许不便,让人不免去想象方便的时候,乃至联想到如何洗澡,如何做饭。
时不时听到路人相互招呼,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住在棉花胡同儿的光阴,大爷大妈,叔叔阿姨,都亲的像一家人,那时候儿家的感觉跟现在真的不同。
遇上门口儿站着的老人儿,张口儿问个道儿,准能听到那动听的京味儿,跟你不嫌其烦地讲该怎么走。碰上俩人的时候,还会各自给你拍胸脯儿打包票,告诉你自个儿才是对的。那种骨子里的热情和自信,相互之间没有踩乎的表态,足足儿的让你从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无意间抬头儿,能看到墙头儿上上的一蓬衰草,冬日的风中,枯黄着随风摇曳。那种古朴感,把历史沉甸甸地摆在那里。到了夕阳西斜的时段儿,半墙金色半墙灰的胡同儿里,不免多了三分韵味,七分苍桑。
下午六点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做饭,老北京做菜的酱油味儿,炸鱼味儿,炖肉味儿,混合着飘在天里,让你有一种随便找个人家儿进去吃一顿的冲动,也把对妈妈的手艺的记忆调整到嗅觉之中。只是少了门口儿叫喊着孩子回家吃饭的母亲,多少成为现代的一种残缺。
胡同儿中太多的小店儿,卖零食的,卖杂货的,补衣服的,还有那些坐在小馆子里喝着二锅头喷着国家大事儿的北京大爷,把一整条巷子弄得生气勃勃;而夜幕下闪烁于窗棂间的灯火,又藏进了多少家庭的温暖。
如果您来北京,去了长城,去了故宫,去了北海颐和园,去了后海三里屯儿,别忘了抽个时间,去一趟地道的北京胡同儿,大栅栏儿、珠市口儿是一片儿,东四是一片儿,德内是一片儿。在那儿,就一俩人,花上几个钟头随便儿走走,随便儿聊聊,您还能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北京。那是我心里最美的北京。
其实我觉得胡同比较压抑。但是特别适合那些怀旧的人住。那种喜欢热闹的人住。。我觉得住在胡同的话。那些邻里关系会很好。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一些吵架这些事情的发生
小时候家就住在胡同里,平常没事就出来坐在门口唠唠家常,没有一些坏的想法坏的心眼,都很淳朴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听过一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早已今非比,物事人非了。想从前:“磨剪子嘞,戗菜刀。”“修理钟表!”“北京啤酒,二锅头两块三啊!”修理铜盆铁盆钢锺盆,换大小壶底手电棒推子...“
生活感受差,环境差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