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十五岁的大男人哭得稀里哗啦。用真情叩响人性中的真善,恻隐,同情!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你有手中剑,我有笔如刀。余华用他的笔将人性的本心唤醒激活!他写了一部高尚的作品!真得应该感谢他!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没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有的只是朴实,普通,真诚!我总觉得伟大的作品都是乡土气息浓厚的,因为土地是根,善良是魂!希望每一位读者,无论遇上多苦多难的境况,都不要丢了自尊和灵魂和希望!祝福余华,祝福爱好文学的朋友们!
当福贵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过去时,作者意识到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盲目的活着,过去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了。福贵才是真正活着,无论过去怎样,那份细致的滋味是属于他的。其实我也非常的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好好活着。福贵年轻的时候好赌,为了劝他回家,家珍几次跪在他面前不肯起来。福贵给了她两巴掌,家珍的脑袋像是拨浪鼓那样摇晃了几下,然后被人拖到了大街上。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要好好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活着》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凤霞生孩子那一段,医生出来问二喜是保大的还是保小的,二喜连连说要凤霞要凤霞,但是最后由于产后大出血,凤霞还是死了。记得当时是这样描述的:二喜跪在地上哭着喊着,说自己要大的,为什么要给他小的,没有凤霞他活不了。这个情节,是最让我感动的情节,当时看到这段,看哭了。福贵一家人的死去,这个结局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他们的生活过程是非常感人的。
一段平淡坎坷的农村生活,仿佛真的看到了福贵的一生,从高高在上一下子变成了低头哈腰,自己酿成的不幸导致家破人亡,但我觉得他是幸福的,有爱他的妻子和孝顺的儿女,亲人一个个离世的悲痛并没有把他击倒,他还孤独的活着
用余先生的话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
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最普通的家庭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他们,但他们也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对生活和未来依旧充满着美好的向往,那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不允许我们懦弱。
读到一半难受的不行,不明白那个年代怎么能那么轻贱人命。每个人的死法都不一样,但是死的都没有一点儿违和感。一开始以为他女儿嫁给歪脖子会幸福,以为命运会改变,但好像无济于事,最后所有的人都死了,看完超级难过很久都走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