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大度越容易友尽”折射人性的弱点,每个人从人性讲都有天生的“弱点”,比如自私自利、贪婪等等 ,但由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每个人不得不在受约束的环境中生存,将人性的弱点遏制在不能“以邻为壑”的界限内。大度的人相对来说都是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比较高的人,对人宽容、包容,对事担当、负责,肯吃亏,为人处世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也因此大度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也会赢得绝大多数人的尊重 。但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人道德修养不高,人性的弱点暴露的明显,贪便宜沾光的心态十足,把大度人的无私给予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考虑对方的所有也是艰辛劳动得来的,抱着“不要白不要、不沾白不沾”定错误态度,只想索取,不想付出,一旦自己目的达不到,便怨气横生,所以大度的人最终往往是“出力”不落好。因此大度的人要想摆脱这种尴尬的结局,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大度”的度和“大度”方法途径,对有德道修养者、懂得感恩者采取一种宽容的大度方式,对缺乏德道修养、不懂感恩者要用契约式的“大度”对待,要不古人会有“亲兄弟明算账”的说法,就是为了避免“里外不是人”困境,有时候把丑话说到前头看似难听, 但结果会比较好!总而言之,大度的人不要因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幸的遭遇就悲观失望,知难而退,不再“大度”或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要相信善有善报,大度的人不会吃大亏,而且路会越走越宽。
不管是亲戚也好、朋友也罢、都要适当保持好合适恰当的距离?距离产生美、不要做得太过了,不管啥事情,一旦做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反目成仇或者反受其害。俗话说:隔得亲、闻着臭、离得远、闻着香、不管是跟谁在一起,都是同样的道理!就是自己的牙齿与舌头,长了日子久了天,都会有咬着的时候?何况是与外人在一起相处时间久了,所以说:两个人走得太亲密的时候,也就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或者离分道扬镳之时不远了?大自然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现象谁也不能违背。俗话说:对你最亲之人,或者帮助再大的,也是身边的亲人与最好的朋友!对你伤害最深与最坏之人,也是你身边的亲人或要好的朋友?因为他掌握你的太多秘密,与习惯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的命门与死穴,都掌握在他手中?一旦反目成仇,对你威胁性就是最大。你最薄弱的地方,因为对你不熟悉你的人,都不清楚了解?所以就对你够不成威胁或伤害。所以说:人不能对别人好过了头,做到合适就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过分亲密必然以后会出事情?这都是古人在平时,生活当中的实践经验。给后人流传下来的知识与宝贵经验财富!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在。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做一个大度的人”,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要“心胸开阔,有容乃大”。然而,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要求其实是在为“自己”和“他人”之间划分高下?试想一下,当一个人事事高标准严要求的约束自己,但对待别人却宽厚容忍,这样的人是不是自觉站在了道德的高点了?“有容乃大”,说的就是“有容,德乃大”的意思。大度的人,在潜意识中都是自觉德高的人,是理应被尊敬的人。而朋友之间的情谊,讲的是彼此心理上的对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是相互付出与接受相对平衡的关系。如果一方一味的付出,接受方必然会产生内疚感,这样的内疚感会堆积成一种愤怒,要么产生逃离关系的冲动,要么用一味的索取来反向攻击。二者的结果都是破坏了关系。
“宽容、大度”没有锋芒有一句话叫做“你的善良,必须要带点锋芒”,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平衡之道,这句话用在“宽容、大度”上也同样适用。因为有些人的宽容、大度其实是带有一些讨好意味的,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保护和对别人的取悦,而非真正的大度,真正的大度是“我完全可以不大度,但我愿意选择大度”。这种大度是受人尊重的,而退一步的大度,其实是容易受到对方轻视的。当你有一天不想大度的时候,就会和《芳华》里的刘峰一样,成为众矢之的,被许多人不接受、疏远。
大度的付出,从外界来看只有给予不求回报。但从内心来看,求的是心安,是问心无愧的清白感。那么,相应的就是把愧疚推给了对方。认识一位长辈,对亲朋好友非常热心,谁家有困难他只要知道了,就会出钱出力的相助,而且亲戚来找他,他也总是张罗着住,张罗着请客。但是,他自己回老家从来不打扰亲戚,住在宾馆里,亲戚请他吃饭他也各种推辞。所以,亲戚间很多事儿慢慢的大家都不太愿意让他知道了。疏远让人产生无以为报的亏欠感的人,反而是善良的人唯一的选择。
我们不能否认对人大度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你对所有人都报以相同的态度,大家就会认为你脾气好,好欺负,长时间下去,大家可能习惯了你的隐忍,认为你这个人就是这样子,然后什么事情都会交给你,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地方大家也不会去介意,因为他们以为你不会介意。然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你一旦表现出不满,大家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很假,认为你之前都是装的,然后就自然而然的疏远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