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晚上,孩子们一夜不睡,俗称“熬年”,孩子们三五成群,有的提着灯笼,有的拿着手电筒,时刻准备着向前冲,这家炮还没有捡完,那家又响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跑向下一家。三十晚上的炮声生此起披伏,连绵不断,孩子们也收获满满。第二天,孩子们把捡的炮拿出来,比比看谁的多,捡的最多的那个成了孩子们羡慕的对象。孩子们把炮放在地上、放在树缝里、插到墙缝里,点着之后,远远的跑开。有的把炮折断,用火点折断的地方,便会磁的一下冒出火焰,孩子们称为“磁花”。还有一些胆大的孩子用手拿着炮直接点燃,然后扔出去就响了,那叫一个潇洒,我很羡慕,但胆子小又不敢。现在过年很冷清,几乎没有年味了,真怀念小时候放炮的感觉。
在我的印象中,一般情况下是把一排鞭炮拆开成一一小炮,而后点上一条供香,就可以开始了。玩炮的花样当然也是五花八门,在农村最可利用的是“土”,即将土象活面一样活成团做成底坐,再将小鞭炮插在其中,其“惊险”就在鞭炮的爆炸瞬间将泥土也炸开。当然,引来的是少不了父母的“打骂”,因为玩完了的结果是,每个人满头脸和衣服都是泥巴。此外,为了得到更多的小鞭炮,除了用压岁钱买外,还要“东跑西探”寻找他人家放完鞭炮后未爆的残余,继续我们小孩们的节日氛围。
说到小时候放炮,哈哈,那可是真的啥损招儿都想的出,尤其是小朋友几个聚到一起。各种奇葩的想法层出不穷。那时候条件毕竟有限,炮仗的品种无非就是二踢脚。小灯儿炮,大呲花,还有钻天猴儿。我们大多数都是拿着拆分的鞭炮单个儿的放,小哥几个口袋里都是鼓鼓的。一到天黑,哈哈,我们会偷偷的把鞭炮插进新贴的对联墙缝里,点着后就是跑。对联嘣的好大一条口子。再有就是往人家鸡窝或者猪圈里扔。吓得真是鸡飞狗跳的。常常让主家知道了跑着追我们半个街。
小时过年时,跟着父母回乡下老家,那时人很淳朴,一条街都熟识,很快一群小屁孩聚在一起,各自拿着鞭炮,东跑西颠,上山疯跑。有醴陵鞭炮,一个个摘下来单着放,一串很短很小但是声音响亮的电光鞭炮,有很粗的雷子鞭炮,有划炮,单响、双响、三连响,最土豪的是五连炮,还有很粗的海盗船大划炮,有窜天猴,叫笛声带响月旅行,有二踢脚,一般都是大一点的孩子才敢放,最凶悍的就是闪光雷,一个长筒子里好几发巨响的炮。
我大部分是放大地红,就是那种比较小的红色的鞭炮,每年过年家里都会给我一支,我都是拆开,一个一个的放。因为个人比较胆小,一般也不放个大的和威力大的。也对那种刺激没什么向往 。但是和别的小朋友一块玩,就会放比较大的鞭炮,就会和他们一块搞些花样来。就是在路上,点燃一支香,把它搭在鞭炮的引信上,这样香燃烧到鞭炮引信的时候,就会自动爆炸,我们叫做定时炸弹,用来吓唬路人的。
喜欢炸东西。炸瓶子,炸罐头,炸路边扒土的老母鸡,点燃扔水里炸,插土里炸,插墙缝里炸,插树眼里炸,插牛粪上炸,反正各种好玩,各种炸。小时候不是常有鞭炮玩,都是听到有人家放鞭炮,就跑过去等着,等放完了就去捡没炸完的。那时候很多小孩都是这样捡鞭炮玩,捡完后,一群人到处去找东西炸,经常玩的忘了吃饭,然后被老妈拿着扫把找到,打回去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