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唇红齿白,身材修长,是一个美男子。在同一个城中,有一个叫徐公的人,长得也很美。邹忌不知道自己与徐公相比究竟谁更美,就问妻子:“我与徐公谁更美”妻子说:“徐公当然没有你美。”邹忌心里很高兴,但还是有些不放心,心想:我真有那么美吗,于是他又问自己的小妾,小妾回答得更干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美!”邹忌一听,更加高兴,但还是有些将信将疑。这一天,正好有朋友来访,郎忌就问朋友:“我与徐公谁更美”他的朋友说:“徐公比起你来差得远了,你才是真正的美男子啊!”邹忌听到许多人说自己比徐公美,自己也就有了九分相信,但心里终归不踏实,因为他没有见过徐公。有一天,他终于遇到了徐公,不禁大吃一惊:徐公真是太美了,自己怎么比得上他美呢,可是自己的妻妾、朋友为什么要骗他呢,经过一番思考,他得出了答案:妻妾说自己美是为了奉承 自己,朋友当面说好话是为了给自己留面子。这个故事中,要不是邹忌敢于质疑,他与徐公谁美必定难见分晓,他心里也始终有疑问。这件事最后能见分晓,应当归功于邹忌运用的质疑猜想法。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奉为圣明的先哲,他说的话被人们视为不可更改的真理。他曾经有一个论断: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质量重的先落地。对于这一论断,许多人都坚信不疑。可是,后来出了一位敢于冲破束缚,大胆想象的伽利略,他质疑道:两个同样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下落,若同时落地的结果成立,那么把大小二球连在一起那会怎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 断,大球应比小球落地速度快,大球带动小球快速下落,可是小球又比大球慢,小球又应迟滞大球的下落速度,这一结论又与同时落地的结论不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运用猜想教学方法,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即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为小学生的猜想在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念头,如果老师说出诸如:“你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之类的话,那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因有所顾忌而被扼杀,当学生出现猜想时,我们不能因为学生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指责学生“瞎猜”、“胡说八道’,而应该进行充分地表扬和鼓励,耐心地帮助他们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无所顾虑,遇到新问题时能敢猜敢想,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猜想的前提。
我国古代学者强调思辨,注重理解,对质疑这种读书方法格外垂青,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宋代理学家朱熹论读书方法时,曾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合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也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就是说,深入读书,才能提出问题,刻苦钻研,才能逐渐弄清问题,对所学的知识才算理解。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书,要提出疑问,首先要精读,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其次,要反复思考,纵横联想,综合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善于把书中的问题连贯起来,综合思考,才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