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分析是的,不过很隐晦,因为老张并没有出场。像文学作品里面叙写故事的那样,有一个人物,但是他从来没有出来过,只是在其他人的叙述中得出对这个人的印象,而这个人物却又是很隐蔽一条线索,隐喻,伏笔之类的。
------------------------------
李安的作品,我没看全。但也看了过半。
中学看的《卧虎藏龙》(前年再复习,观感完全不同了);中学毕业看的《断臂山》(也复习过,前后观感不同,但是不会天差地别);大一看的《饮食男女》(复习过,越看越乐呵);之后看的《推手》;再之后看《色戒》;上周看的少年派;今天下午看的《喜宴》,在56上看的(一直没找到片源,今天搜搜,发现有个在线的,看在广州终于天晴心情大好的份上,不管清晰度什么的,直接上了……哦不,看了再说!)
影片开头的部分,总觉得有几分生涩(相比《饮食男女》,总觉得技艺上缺几分),特别是表演(我觉得,开头的部分,Simon算是进入了状态的,其他的角色,多少有点像在演台词,腔调太正)。
父母从台湾去到美国之后,电影渐入佳境。
到喜宴的时候,我看到了现代中国式婚礼的混乱(当年是中美式,现在绝对是中国式)——各种无下限的闹腾,各种无意义的排场……(我真怀疑现在这些痛苦的婚礼,是不是被当年的电影带坏的。哈哈)
到接近尾声时,高父突然的大逆转,让我没料到,但因为前面的各种交代,也觉得合情合理。而那之后,高父的每个举动,都显得意味深长……
看完,我回味着看完电影的满足感,习惯性的拉到下面评论看看……结果我看到一条:高父跟老张是同性爱人……
一条这样有点“毁三观”的意淫式评论,正是本文的出发点。
当然,我没有被那条评论毁三观。
一是,从我以往接受到知识来判断,同性恋基本上是天生的,那么总有遗传的可能性吧。有这样的儿子,有同样的爸爸,不奇怪。
二是,老张没出场,一次都没出场。但是他却像一直在那里,让人很在意。
那么,这个假设,有可能么?
我刚看完电影。我不觉得影片里面对此假设有明确的暗示。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任何一个表演或是台词透露出“高父是Gay”的信息……没有……
但是,李安不是个胆小的导演。所以,也让我们大胆猜想一次……
老张是什么人?他反正没出场。通过各种台词透露的信息判断:老张是高家的厨子,高伟同是老张一手带大……信息不多,但是又觉得老张不只是“厨子”这么简单的关系。
老张的“出场”:
老张第一次“出场”,高母的录音带:曾经是师长的高父,闲在家只能管管“蠢妻”高母和“笨厨”老张。(在高母的语句中,自己与老张是并列的,并无明显的地位高下之分。)
第二次“出场”,高父高母初到美国的Simon家,一起吃晚饭:大家吃着Simon偷偷指导下的顾微微做的菜,高父夸菜好,微微说不如老张,高父说做的比老张好,老张下手太重。
第三次“出场”,高母给顾微微送“给媳妇的见面礼”的时候,最后一件,是老张送的金镯子。这个时候,高父补充一句,高伟同是老张带大的。(给媳妇见面礼,为什么有老张一份?而且是金镯子,分量不小吧。)
第四次“出场”,在饭店偶遇曾经给高父开车的老陈,发现是老陈开的饭店。高父说,老张没开馆,老陈倒开起馆子了。
……之后,印象中,老张没再被提起。
老张的出现,有推动剧情么?明显没有。
但是他“出现”了四次!如果他完全没有作用,出现四次是干嘛?(就连打酱油一次的李安,都爆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这样的评论性台词,至少有点“标明主旨”的作用。)
而且,我绝不信李安对“老张”的安排是“无意”。但是,既然没有推动剧情,也只能把“老张”的作用往其它方向想——为了使某个角色的形象变得丰满,为了使某个角色的动机更加合理清晰。
“某个角色”——当然就是高父。
高父是什么样的?
退休的师长。曾经带领一万人的人。爱面子的人(老陈的描述)。看起来很传统的人。在外人看来,绝对不可能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人。
但事实上,他是第一个接受Simon成为自己家人的人。(高伟同当Simon是恋人,但是一直不肯告诉父母,就是在逃避让Simon成为家人的这个问题。而高母知道儿子是同性恋之后,对Simon的态度都是存在抵抗的。)
高父这个人,表里存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差。他的“表相”是什么样子,不难理解,毕竟身份摆在那里;但是他的“里相”是什么样,却很值得玩味……
他的“里相”,在全片中,只显露了一次,是对Simon。原来他会英文,他也知道真相;只是别人不知道他知道。他要Simon保守这个秘密,为了Family。“如果我不让他们骗我,我怎么抱的了孙子呢”
后面这句“抱孙子”是用中文说的,看得出,他真心实意想要孙子。但是,别忽略了前面的For This Family这句……
如果只是为了抱孙子,目的已经达到了。高父接不接受Simon,都不影响这个结果。但是他不但接受了Simon,而且是十分主动的,把Simon也当自己儿子看待。
——高父对同性恋的认同度,是不是高得有点难以想象?!(注意片头的一个细节,Simon的“可爱邻居”,生活在纽约的现代美国人,对同性恋的眼神都是明显带有敌意的!看起来传统守旧的高父,在同性恋问题上,比90年代的纽约人都看得开,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高父接受Simon为家人的结果是什么?——结局看得很明显,Simon作为特别的养父,跟微微&高伟同这对亲生父母一起抚养他们的孩子。
让同性恋来抚养自己的孙子——高父接受这样的现实,但是高母会接受么?
高母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什么样?首先她是觉得,Simon带坏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她觉得自己儿子是因为心理障碍,所以不跟女生交往……而且她在知道同性恋的事实后,一直对Simon有一种戒备心理(归亚蕾表演得很明显,甚至最后翻相册,看到儿子跟Simon的合照,就变了脸色)
高母表面上跟Simon和睦相处的唯一动机,是为了“欺骗高父”。如果她知道高父其实知道这一切,她会怎么样?她会接受一个同性恋待在自己的儿子身边,一起抚养自己的孙子么?……不可能吧。
所以,高父说保守秘密是为了Family,但是其实是为了Simon,为了一个拥有Simon的Family,为了保护儿子跟Simon的同志感情……
如果不为Simon,压根没什么保守秘密的必要。而高父在表达这个动机的时候,却用了Family的名义……这种认同的程度,非比寻常吧。
说到了这里,如果我说,高父即使不是同性恋,至少也是对同性恋有着高度认同的,你不会反对吧?
那么,接下来,我提出下一个假设,你也不必惊讶:发生在高伟同这辈人身上的故事,是对上一辈人的故事的新时代演绎……
其实,上一辈跟下一辈之间,不难找出对应。
高父自然是高伟同。在婚姻上,他们都面临过相似困境。婚礼前,高父就告诉高伟同,自己从军的真正理由,是为了逃婚。(其实逃婚干嘛哇,嫌弃家长安排的对象,结完婚再出去找真爱嘛,那个时代的伟人们还缺乏这种糟蹋完原配再去找真爱的榜样么?干嘛一股脑往军队那种男人堆里面扎?)
高母与顾微微对应。两人联系的暗示,就是那套存了几十年,穿在微微身上异常合身的旗袍。
那么Simon对应谁呢?……其实你想想,在这个美国家庭中,谁做饭?顾微微厨艺烂,片子里面明示了。高伟同不做饭。那个做饭的,而且厨艺被高父夸得超过老张的人,是Simon……那么在台湾的高家是谁做呢?
还有,今后这个美国家庭的孙子出生了,除了亲身父母以外,还有谁照顾?Simon啊!而当年的台湾的高家呢?记得高母给顾微微金镯子的时候,高父那句“伟同是老张带大的”么?而且,那个金镯子是老张送的,是给“儿媳妇”的见面礼啊……
Simon跟老张的对应关系,算是“呼之欲出”了吧……
我之前算了一下,老张有四次“出场”。
但是我觉得,老张其实还有第五次的“暗出场”(姑且用这样的词吧)
那就是,高父出院后的晚饭餐桌上,高母说今晚的饭是Simon做的,然后高父说“Simon做的饭,爸爸洗碗”。
他为什么要洗碗?之前媳妇顾微微“做饭”的时候,他身体更好,而且媳妇拍的马屁更是顺溜,他都没有要求洗碗;这次他刚刚出院,夹块肉都不稳,却要洗碗,而且很坚定,为什么?在场的其他人都没搞懂吧……
在他内心,驱动他这么去做的理由是什么?
那么,首先我们先看看这次他发现了什么:这次的饭菜是Simon做的。之前顾微微做饭,除了第一次之后,做饭水准直线下滑。而从第一次吃饭,高父就表现出自己高超的品菜水准,他不会吃不出这差别。——所以,他终于意识到,好吃的饭菜,超越老张的饭菜,是Simon做的。
然后,他坚定的要求洗碗。
那一刻,他的内心,是不是有什么东西,突然对上号了?这个美国的新家庭,是不是跟自己台湾的旧家庭对上号了?下一辈的这些孩子们,是不是跟自己那辈人对上号了?是不是这一刻,老张跟Simon对上号了?!
于是高父选择洗碗这种对于他的身体状态来说,相当不易的方式,来表达对Simon的支持。
而且关于洗碗,也有个细节。
在这个美国家庭中,做饭的是Simon,但是洗碗的,是Simon跟高伟同两个人一起。
再注意高父洗碗的过程:除了最后因为脱力,掉了一个盘子以外,洗碗的动作是很顺溜的。
作为一个师长,开车有司机(老陈),做饭有厨子(老张),平时需要做家务么?那么他为什么洗盘子格外熟练?如果平时他喜欢洗盘子,那么是因为体贴老婆而洗盘子么?先不说师长夫人平时有没有洗盘子的必要,高母做其它活儿(逛街,园丁活儿),高父是从头到尾没帮过手啊!
再想想Simon跟高伟同洗盘子的画面,你脑子浮现出一些什么了没??
试想,台湾的高家,饭后,师长夫人去逛街购物,而家中,师长跟厨子在那里洗盘子……
……说到这份上,我能说的,基本都说了。
如果,还要加上一段结语,我想说:
高家的故事,之所以能迎来团圆,说不定正是因为上一辈人已经经历过相似的挣扎,也因此有了面对这一切的智慧。历史在重演,也在进步。新一辈的女人,更独立,不再像师长夫人一样无知;新一辈的同志,也终于拥有了真正的家庭……
最后,高父在临检的时候缓缓抬起手……我觉得那是一种解放。沉重的秘密留在上一辈人心中,下一辈人的枷锁却已被解除。
高母哭着说自己高兴,顶多也就为了保住的孙子高兴。
高父皱着眉说我也高兴,却包含了太多人的高兴……
最后提一下,老陈有句台词有意思。他劝高伟同办喜宴的时候说:大少爷,我不是给你办,我是给师长办!
确实,这是高父的喜宴,高家的喜宴,时代的喜宴!
看到此,我想说,以上的分析,都不必当真。一家之言而已。
因为这是李安的电影。
他的电影,不像是一捆毛线纠成的网,你多理一下就,线就多清掉一根……
他的电影,像是一个鲜活的果子。你捧在手上看这鲜活的模样,不肯相信结出它的大树已经死了,更不肯相信这是枝头上唯一的果子……于是你不断看着这个果子,猜想着另一个果子的模样……因为它太鲜活了……
——————摘自 时光网 天上革命 影评
-----------------------------
伟同的父亲最后和赛门的对话说道“我听,我看,我了解。”而那个片中提到过的张叔叔,正是父亲真正的“爱人”,第一次是他的母亲提到张叔叔,在我们家住了40年是和我们一起把伟同带大的,伟同结婚 张管家也送了一份礼,理由是伟同是张管家看到大的,后面高爸爸又说 把西门当成自己的儿子,而且西门也是威威孩子的另一个爸爸 ,这些都可以说明完全有可能张管家才是高爸爸的真正爱人 张管家把伟同也当成自己的孩子,所以在他结婚的时候送了一份礼,当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伟同的母亲正在看自己的相册,而相册里一闪而过的一张张照片都有另外一个男人的身影,而且和父亲搂在一起很亲密,最后他们全家在机场看全家福的时候多出的塞门的身影相呼应,这也是父亲能接受此现状并把塞门当作自己的儿子。而父亲最后告诉塞门一个秘密让他保密,并且告诉他谁都不能说,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能说,因为是为了这个家庭,所以伟同的母亲并不知道父亲也是同性恋。这也是塞门为什么能接受伟同的孩子做另外的爸爸。还有一个细节是刚到美国时对儿子的一番话,提到两个重点, 逃婚当兵 延续香火, 如今看到儿子的类似遭遇,所以才会“感触良多”,但是正常的反映大多会是愤怒和无法接受吧,其中婚礼李安唯一的出镜说了五千年的性压抑的结果。
最后我认为是的……三人关系是有映射的
葳葳,伟同和赛门
高母,高父和老张
高家二老来看伟同时,赛门在他们家扮演的角色几乎就是个管家了,他做菜确实比葳葳在行得多,这与一直在高家做菜的老张角色完全对应 再加之高家人老张被反复提及但一直不出现。
高爸和张管家确是出生入死的同志(在情感上比伟同和SIMON更深厚),两人的情谊应该胜过了高爸高妈的夫妻情谊。如果张管家是终身未婚,这个事情就很明显了。高爸、高妈、老张三个人相处了大半辈子,对这种情感关系怎么会没有体会。伟同的性取向可能就是这种家庭关系渗入潜意识造成的。他并不是对待女人性无能(在他酒醉意识模糊的时候还是很能干的)而是更喜欢和男人在一起。他父亲作为老一辈人,只是在情感上和老张保持着交流,但行动上是压抑着的。而伟同去到了万恶的美利坚,于是把他和他老子的性压抑全部宣泄了出来。最后高爸和高妈走向登机口的时候,身后跟来了一个男性身影,一闪而过,看不见正脸从两人身边匆匆走过。之后,高爸、高妈的情感终于宣泄而出,说“我只是高兴。”“我也高兴。”,此男是老张的化身无疑,匆匆走过,此事终于从两人身边过去了,心结解开了。高爸最后来了个放松的舒展,终于释怀了。 ————摘自豆瓣 高梵 影评
而在电影里我最记忆犹新的一个人却是女艺术家葳葳,她是一个为了追逐艺术敢于一个人在海外流浪的女子,她为了一张绿卡答应伟同参与喜宴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可是却在明知对方性取向的前提下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本不该爱的男人,甚至怀上了他的孩子。她是个坚强而又深情的好女人,从一开始的角色扮演到后来的假戏真做她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她连一个嫉妒同性的机会都没有,她没钱没有家人她无可奈何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她只有背对着伟同哭泣,即使是在选择在打掉孩子的路上她也只能流着两行清泪,可是当眼泪拭去过后她却依然选择做一个年轻的母亲。站在女人的立场我同情她,我在想如果伟同的性取向正常那该有多好,只可惜现实永远比想象要残酷许多。
伟同的父亲是电影起伏的一条主线,他戎马一生可是面对儿子的同性取向他也只能用结尾的一句我看,我听,我了解无奈草草收场,这变成了他和赛门(伟同的同性爱人)两个人保留的秘密。最特别的是李安在最后特意设计了一个伟同父亲经过安检时举起双手的情节,这个画面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是却辛辣的影射出旧文化在遭遇新文化时所能做的就是毫无保留的举起双手。
最后一场在看到三个年轻人目送老两口互相搀扶离开的背影时,我内心有一种说不上的情绪在捅着心脏某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感到人到老年时的力不从心,我想起自己的父母,又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站在他们站的位置上目送自己父母的背影,那种景象哪怕多想一次我都会感到又像是被尖刀掠过一次。
李安唯一的一次露脸还是一句“这就是五千年中国被压抑的性解放”,他的话固然没错,可是当性发展到今天,我才忽然觉得原来最初的压抑未必不是一种美好。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
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拍摄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的作品,从边缘化的同性恋题材着眼,深刻的揭露了80年代新文化撞击传统文化的浪潮。
看完这部电影的人评论它是当国门打开西方文化涌进旧中国之际,传统文化不得不屈服于新时代文化的一种深切投影。在这部电影里我极少看到主人公伟同露出开心的笑容,他永远抻着一张毫无表情的面孔对待出现在他周围的人或事,他似乎从来不会激动他总是面不改色地看着周围所有的事物,只有在面对他的同性爱人时他才会毫无保留的发泄他的激情和嫉妒。
一直看到结尾我觉得自己和伟同一样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失落感,我从他身上找到了自己和身边大多数人的影子。我们挣扎在生活线上,一直在世俗的束缚下包裹着自己孤傲而又与众不同的心,我们从小就被儒家文化所禁锢紧守着自己那份不敢与世俗抗争的道德底线,我们懦弱我们自责于是我们变得和伟同一样冷漠、一样处变不惊。
这部电影的选材实在太过精妙。喜宴——这几乎是最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一场宴会:中华上下五千年,被极度性压抑的人民群众,到了喜宴之上,却一夜之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无论是在床榻之间行周公之礼,还是在喜宴上大闹特闹。这时候,性被搬上了台面上去说去讲。于是乎,直到现在,一些地方的喜宴闹洞房等方式依然十分过火。一说是因为这些地方落后,其实不无道理!越是落后的地方,封建礼教的束缚也越是根深蒂固,人们被压抑的、关于性的了解、表达、诉求的欲望被压抑到了一个近乎畸形的程度。而把性搬上台面讲的喜宴,则是这压抑可以尽情释放和宣泄的窗口。所以越压抑的,宣泄的程度也会越疯狂。
《喜宴》是1993年出品的一部同性题材电影,影片由李安执导,由赵文瑄、郎雄、金素梅等人参与演出。影片讲述定居在美国的同性恋者高伟同为了打发从台北而来逼婚的父母,与因为拿不到美国绿卡发愁的非法移民女画家顾葳葳假结婚而展开的一连串故事。该片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是导演李安早年受到国际影坛关注的电影之一。
影片用喜剧的场面讲述了大部分故事,然后让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陷入到痛苦中,毕竟谎言总有被戳穿的一幕,到那时在影片的结局,李安对同性恋赋予了最美好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