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这三个月当中总会有一个人的优点比你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说得很好,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以相互参照。很多注家都纠结于"三"字,究竟是实指"三"还是虚指"多",甚至有说这是孔子与人并行,左边为善者,右边为恶者,共同构成"三人"。其实,不管是"三人"还是"多人",能看到善与恶,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这已经是明智的人了。若是能从善如流,看到善人善行并学习,见到恶人恶行能自我反省在内心中进行改正,并进一步做出行动使恶人改正,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那更是"善莫大焉"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夫子所言,千年以来,是天地君亲师中之师的另一注解。天地君亲师为人间五尊,地位超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古人读书有蒙师,有座师,皆须终身景仰,不能违逆,一旦有违,人神难容。由此衍申,各行各业,师者为尊,有开山祖师,有一字之师,不一而足。而三人行,必有我师则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取长补短。万物所长,阳阴互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自然也如此,哪怕一痴呆,也有童趣,可以愧煞老书生。所以,夫子此言,一则强调好学,可以人人为师,一则强调善学,可以处处拜师。天可以学其高,地可以学其厚,人可以取其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真正的学习方法。此言说来容易,做起却难,真正的文人大多清高,往往自恃才高,难以服人。自古文无第一便是如此。并且文人善斗,唇枪舌剑,难倒裁判。反倒是民间工匠在这一点上表现较好,大多愿多学一点。只有八个字,真能做到,受用一生。这就是论语的魅力,一言一生,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就是说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他的某些优点是比你突出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后面还有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也很重要。整句的释义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这里的“三”是虚指,几个,多个的意思。这句话还算好理解,而且生活中的感触也比较深。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朋友,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想法与价值观等,在言行举止上都有差异。但没有人是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只要你善于去发现,总能在别人身上找到值得你学习的闪光点。比如,有人学习不好,又爱捣乱,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坏孩子,但他可能乐于助人,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不值得你去学习吗?有一些混混,可能人们看他们品行低劣,但他们也可能有重情重义或是孝顺父母的一面。我在生活中学习还算不错。成绩比我好的自然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勤奋,学习习惯,自律等等。成绩不如我的也可以教我许多东西,每个人都有擅长的方面,而这就是你要去发现,去学习的地方。遇见优秀的人你想向他学习,便是发现了值得你学习的方面,遇见不好的人你感到厌恶想远离,那就是看到了不好的方面,你就要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变成讨厌的模样,也算是有所学习。有时不是发现不了,只是不愿仔细观察罢了。要去善于发现别人言行举止的好与坏,学习好的完善自己,反省不好的去打磨自己。
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都有它的长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是进步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