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每天在街道上来来回回地行走,忙碌地运送乘客。可是不管怎么忙碌,它从不会忘记在头上绑两根“长辫子”,真是让人奇怪!这“辫子”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呢?其实,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两条“长辫子”,它们的作用可大了。原来,这两条“辫子”是两根集电杆,集电杆的顶端有一些小小的触轮,这些触轮刚好与架在空中的两根电线接触,这样一来,这两条“辫子”就好像在电线和电车间架起了一座桥,电车行驶时,左面那根集电杆通过电线把电流输送到车厢内,然后通过右面的集电杆再输回到右面的架空线中。如此循环往复。万一“长辫子”落下来,也就好像桥梁被截断了,电流再也无法到达电车,没有了电流,电车就会“罢工”啦。
提到电车,相信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当然就是 车顶上那两根搭在电线上滑行的集电杆,人们常常形象地称之为电车的 “小辫子”。我国最早于1914年在上海开始运行无轨电车,1950年以来,相继有24 个城市兴建了无轨电车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电车有不少比公共汽车优越 的方面,例如,它不会排放有害气体,行驶时噪声低,牵引性能好,驾驶 操作十分简便。尤其是在崇尚绿色环保的今天,电车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 但是,乘坐电车也会遇到麻烦,那就是电车上的“小辫子”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电车的行驶速度,并且在道路行驶带上有一定范围的限制,行驶中稍有不慎,就容易“翘辫子”(集电杆与架空电线脱离),导致电车抛锚。电车能不能不要“小辫子”呢?电车的外观和结构虽然与公共汽车差不多,可是它们的动力来源却大 不相同。汽车是靠燃油发动机来发动的,而电车则是靠电能来驱动的。不 过,电车上的电能并不是由车上自身携带的发电机提供的,而是依靠特别 的集电装置来获得动力。电车顶上装有两根带有触轮的集电杆,它和专门 架设的两根架空电线相接触。电流由一根电线通过集电杆,经控制设备到 达电车上的牵引电动机,然后经另一根集电杆到另一根架空电线,形成回 路,从而使电车获得行驶时所需的动力。一旦任何一根集电杆脱落,就好 比断开了电路开关,电流就一下子中断,电车也就失去了动力来源,当然 无法继续前行了。所以,“小辫子”对于电车来说,虽然不太方便,却又是 必不可少的。
无轨电车在转弯分线前,在架空线网上有一个分线器。分线器的原理是通电线圈产生电磁场闭合线路。注意一下驾驶员,无轨电车在行使到分线器前,驾驶员的操作是不一样的,要分线的,驾驶员会踩一脚电门,不要分线的,驾驶员会不踩电门,让车滑过分线器。当驾驶员踩下电门时,分线器中的线圈会感应到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电磁场,触发电磁铁工作,闭合分线线路,电车的辫子就会顺着闭合的线路走了。
还有电车本身是有蓄电池的,至少北京的是这样 也就是如果上面的辫子收起来不用供电 也可以走10几公里的样子,有些十字交叉的路口就是那样,线路断开了 司机只要减速按个钮上面的辫子就收起来了,过了路口可以再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