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日出的时候,太阳好像就躲在不远处的山后面,可是太阳和地面之间真实的距离却有150000000公里那么远,地球上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过8公里高,这一点高度跟太阳的距离比只是“小意思”了,就算几百个几千个珠峰连到一起做条梯子也够不着遥远的太阳。无论地面上还是珠峰顶,太阳照过来的热量大小都是差不多的,造成越高的地方越冷的“罪魁祸首”绝不在太阳。”这是Albert_JIAO解释给小朋友听的。实际上解释越高的地方越冷还是有些麻烦的。气体在快速加压或者减压的时候,不但体积变化,气体的温度也会变化。加压的时候温度升高,减压的时候温度减低。我们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就是给空气加压,这时候摸摸打气筒可以感觉到发烫;在用丁烷气罐给打火机加气的时候,要是不小心漏出来,可以看到打火机的加气眼周围结霜,这就是因为丁烷气体减压,吸收热量,使得丁烷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 如果知道越低的地方气压越高,对空气加压会放热,那么对流层中大气的空气上下翻滚,造就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气流把高空的低压空气带到低空,这部分空气就受到周围空气的压缩,放出热量使气温升高;当气流把低空的高压空气带到高空,这部分空气就膨胀,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接就是为什么越高的地方越冷的道理。“越高的地方越冷”同我们熟悉的“热的气体轻,在上面;冷的气体重,在下面”相反。气流是稳定的情况下才会有上热下冷。就像无风的清晨的薄雾,冷空气总是贴着地面的,楼下还到处是雾,楼上却可以一览无余。尽管如此,我们所说的对流层是有着强烈的垂直于地面的气流运动的。这种搅拌把气温在几层楼小范围内搅成均匀的(虽然有些温差,但可以忽略不计)。在几百米、几千米的高度范围内,由于气体膨胀压缩时的吸热放热效应,让我们看到了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
对流层厚度与大气对流运动的强度有关,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所以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可达17~18km;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只有8~9km;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大约10~12km。另外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天气状况与气温日较差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多。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少,气温高,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少。
因为这是在大气的最底层--对流层在这里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是吸收热量的主要物质,而二氧化碳分子又比较重,所以他主要是在近地面,就好象水杯里的沙子总是在底下一样的,所以越靠近地面温度就越高,反之越到高空温度就越低(只是在对流层,平均高度12千米), 要看主导因素,虽然珠穆朗玛峰离太阳近,但是相对于1.5亿千米的日地距离,近这点距离对温度的升高微乎其微。而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摄氏度,这才是决定温度的主导因素。其他的因素,如纬度对温度的影响也远大于珠峰的那点高度。
三十层楼高,和楼会一样不?受地势影响,地理位置不同,等多种因素综合响,地球还有冷有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