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之后,特别是中间一段,政府管不了当地不达标企业,意思就是关不掉。“关掉了GDP怎么办?几千人的就业怎么办”这就是不合格工厂的心态。而且省成本已经成了圈内的共识,如一个汽车制造商,他说如果国家的法律下来,第二天他就做合格的车。你一个人造合格的商品,成本是很高的,整个市场就你一个人高成本,高价,高质量,结果你反而被淘汰了,这就是普遍的现象。“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可是没有明确的人有这个权力执行。立法不明确,A部门去干涉,工厂说是B部门的事;B部门去干涉,说是C部门的事,谁也搞不清楚。导致了这些工厂关不掉,干涉无门。就是这些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让一些人恐慌了,就下令封杀。
我是一个化学博士,环境专业出身。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然而她在两会之前放出了这个纪录片。我只愿相信她是不愿仅仅悲伤地坐在我们身旁。在中国雾霾最严重的这些年里,我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另一个干净的一塌糊涂的国家。这次回来,要待半年,年后即将开始工作的前夕看了这部纪录片。或许还有人在争论这是否是一部符合条条框框的纪录片。不管这些,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用她那悲天悯人的心去记录这个社会的人所遭受到的痛苦。她用着自己的影响做了一次记录,做了一次科普。有人说柴静煽情了。或许是。但是她在资料的采用上却十分的严谨,在学术层面上也一点都不马虎。这个片子不像我国其他的一些纪录片一般仅仅凭借着视觉上的冲击和一个个个例的渲染。在做科研的时候,讲究着孤证不立。虽然她在其中也穿插了一些人物个例的故事,但是在每一个论点上还是有着详实的数据做着支撑。或许也是出于她的影响力,竟然有着如此多的院士级别的人都能帮她做成这个片子,那么多所提供了数据。但这些数据和这些人可信吗?我想站在这部片子的视角来说你是愿意相信这些东西的,即使你在平常对专家二字嗤之以鼻。我是搞化学的,搞科研的,片子你那些或许柴静和你听不懂的专有名词我大概都知道。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环境,她说得都对,但她并没有把一切都说全。在碳能源的问题上,市场深化改革是是可以预见的脱僵模式。柴静在片子中提到的洗煤、油升级等问题我想在不远的未来都会一项项地化为事实。要做的无非是市场放开和把规则做严做公平。然而让我颇为惊讶的是,柴静至始至终都没有提起另一个在未来可能算是最好的选择的核能。不知是否是因为福岛核事件的缘故。但是对能源领域有着一定了解的人都会有个共识,那就是能源未来的发展是用铀能源去取代碳能源。就像转基因是全球粮食问题的最佳出路一般,核能也是全球能源问题的最佳出路。在健康问题上,柴静利用了宏观的PM2.5采样照片,用了微观的TEM图,在视觉上告诉了我们它们是什么。左小祖咒也献声配了一个PM2.5在体内如何影响健康的动画。这些都是真实,这些也是我们真正要奋斗的肉眼看不见的敌人。不过的是,因为这些东西的产生,我们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飞快的进行着城市化的步伐。除了经济以外,你知道吗?在这些PM2.5的笼罩下,我们看不见了星星,我们增加了癌症的患病率,我们喝不到干净的水。但是我们的平均寿命增加了。我不是要给这些污染翻案,只是先污染后治理似乎是一个无法逃脱的规则,且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与此相对的,若是祖国依旧处处山清水秀,那么在我们国家这个人口基数上,估计就是全民穷困潦倒了。即使背景音乐中何勇的《钟鼓楼》再怎么动听。
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搅动了舆论场,崔永元也为这位昔日同事和好友点了个赞,更直言柴静的《穹顶之下》比自己的转基因纪录片拍得好。在柴静的《穹顶之下》之前,2014年3月1日,崔永元发布了自己关于转基因的调查纪录片《转基因报告》,记录了美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提出质疑。 从某种角度,崔永元和柴静的人生轨迹在这一步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曾是中央电视台的明星主持,却都离开了令自己成名的主播台,走上独立调查、自费制作纪录片的道路。我今天看完了,没想到她拍得这么细,功夫做得这么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其实挺佩服她的,你别看她瘦瘦小小的,其实是一个内心特别刚强、很有定力的女人,要不然凭她的本事随波逐流、去招摇早就不是现在这样了。她确实是读书人,有理想、也耐得住性子,非常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