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气体,隔空录音不如你凑在上面听那么饱满是必然的。独奏小提琴家的录音很好听是因为他们把麦克风固定在小提琴上,使其间发生直接的固体传导。这和录音设备也有一定关系。比如你用手机有效码率大约32kbps@22.0kHz,而保真的录音至少要256kbps@44.1kHz以上。加之小提琴的声波本来就比其他乐器更不规则(非正弦波),采样率低的录音设备会导致严重失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题主在演奏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在听自己的演奏,可以说在演奏的同时也在脑补(脑子里有可能在想着音乐),这都还好,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质量的标准建立起来。你可以拉一个音录下来,试过之后会不会觉得自己拉时听起来和录音的差别不大。在不考虑前端录取设备的情况下,后端的播放设备即使上到耳机界最顶级大奥也未必能还原出音乐录入时70%的效果(花费数十万)。而平时听到的cd都是用百万至千万级别录音设备录制的,即使如此在录入时音质仍旧有损耗,更不用说题主的普通麦克风了。除了设备录音时还原了多少真实的音色之外,我个人猜测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自己拉琴的时候,自己对要拉的旋律、手指位置很熟悉,也许大脑会不自觉地“修音”。比如说,我自己听自己的录音,我会发现一些音不准的地方。但当自己拉琴的时候,在那些地方却没“感觉”到音准有问题。这个应该和录音设备无关。综上,被差劲的录音效果吓到是正常的;然而这些录音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要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的水平;同时要合理地评价自己的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
录音机录下来以后你再去听就主要通过空气传导振动骨膜了,再通过听骨链和卵圆窗进入耳窩,骨传导是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再引起耳蜗内淋巴振动。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你听的:骨传声+介质(空气)传声,录音的声音是:通过介质的声音过电之后贮存再由电变为声音,伴随一定的失真。好的录音设备播出来听到的才是接近真的。
显然是笔记本麦克风不适合录音,不然录音棚里那些贵重设备就该被淘汰了。另外自己听自己拉和别人听是不一样的,个人觉得音量大一点,悄悄有点吵到自己的音量拉出来效果会比较好。除了设备录音时还原了多少真实的音色之外,我个人猜测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自己拉琴的时候,自己对要拉的旋律、手指位置很熟悉,也许大脑会不自觉地“修音”。比如说,我自己听自己的录音,我会发现一些音不准的地方。但当自己拉琴的时候,在那些地方却没“感觉”到音准有问题。这个应该和录音设备无关。
录音设备可调节往往经音箱出来的声音已经变味尤其二胡
不录咋用哩?自己在家里拉得好啥用都不顶。
不只是小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