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明农业只有一万年左右,相比生物进化的历史,这是非常短的一段时间,所以很多驯化的生物,虽然外表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从根本上,许多“野生”的特性还保留着。我们只修改了它们很少的一部分遗传信息。所以很多家养的动物,还是表现出类似野生动物的行为。
实际上人类也受到这种“野生”和“家养”的错位所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在进化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生存在“野生”环境里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对“野生”的身体和心理而言,是陌生的。比如,在“野生”环境里,高能量的食物很少,如果找到了,就应该多吃一点。在“人工”的环境里,食物太多,运动太少,我们还要遵循野生的本能,就产生了薯片吃太多的健康问题。美国人摩耳(J.H.Moore)给某学校讲伦理学,首五讲是说动物与人之“蛮性的遗留”(Survival of Savage)的,经英国的唯理协会拿来单行出版,是一部很有趣味与实益的书。他将历来宗教家道德家聚讼不决的人间罪恶问题都归诸蛮性的遗留,以为只要知道狗抓地毯,便可了解一切。我家没有地毯,已故的老狗Ess是古稀年纪了,也没力气抓,但夏天寄住过的客犬Bona与Petty却真是每天咕哩咕哩地抓砖地,有些狗临睡还要打许多圈:这为什么缘故呢?据摩耳说,因为狗是狼变成的,在做狼的时候,不但没有地毯,连砖地都没得睡,终日奔走觅食,倦了随地卧倒,但是山林中都是杂草,非先把它搔爬践踏过不能睡上去;到了现在,有现成的地方可以高卧,用不着再操心了,但是老脾气还要发露出来,做那无聊的动作。在人间也有许多野蛮(或者还是禽兽)时代的习性留存着,本是已经无用或反而有害的东西了,唯有时仍要发动,于是成为罪恶,以及别的种种荒谬迷信的恶习。
猫科是已经进化到极致的一种哺乳动物,拥有优美的外形,敏捷的动作,且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人类除外),例如大家都知道的老虎、豹子以及狮子是我们都知道且熟悉的,还有一些例如猞猁、狞猫等不熟悉的,还有已经灭绝的剑齿虎,都属于猫科,被定义为食肉目的9个科目中最为肉食性的。现在的猫拥有较小的身形,但是因为与人相处较长,已经缺少了太多野性,性格温顺,尤其是家里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无忧无虑,吃猫粮,住猫窝,不出家门),我家的蛋公公就是这一类,但是猫虽然作为宠物,但是本能的性格已经在DNA里烙印了,猫聪明且急剧个性。
那是因为人类和家猫共存的时间最长也就一万年,前面几千年的过程中家猫只是帮助人类控制鼠害兼职宠物…人对猫的繁殖进行干预也就是19世纪才起步,绝大多数品种是二十世纪才产生的,在此之前家猫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花纹和尾巴之类,即使是现在家猫和野生祖先的基因组几乎重叠,而繁育过程并没有着重剔除捕猎本能,进化论认为性状的改变需要环境压力,它对野生猫到家猫的过程来说这种压力非常小,生物不会睡醒了开心就搞基因突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