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没有。
尽管这些年,我们发现上升通道在不断地缩小,各种重要岗位甚至出现了父子相承的现象,但是总体上来说,这种现象在上海,还是相对要轻一些。
如果你对比过三四线以下的城市和上海,你就会发现,上海依然是个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机会的地方。
在这里,首先你拥有大量的工作机会,而回到三四线城市里,这些机会十分的少,一方面是因为上海本身是大都市,行业繁多,而在小城市里,行业较少,自然工作机会就少。另一方面,在上海,你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机会,而在很多地方,人脉才是关键。毕竟一个2000万的大城市,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认识很多人,但是在小地方,真的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是更重人情。
另一方面,上海的流动性机会要大得多。在很多小地方,流动性极差,很长时间内,人们甚至基本不怎么变动,这种变化少,本身就带来了上升机会减少,毕竟大部分情况下,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没有流动,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反观上海,这种机会就要更多一些,毕竟上海是长三角区域中心,也是大量数据表明的人口会集的地方。这种高流动性,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
最后,就是和北京相比,目前北京的流动性比起上海要小一些。看一下北京和上海的人才引进条件和落户要求,就可以发现,北京的要求更高,对于年轻人来说,难度更高。而上海则要求稍逊一些,因此相对来说,上海对于年轻人,更友好一些。
一个城市是否对年轻关上了大门,这个完全取决于你这个年轻人,对这个城市的态度,永远对外开放,谁都可以来,谁都可以走。
是去是留,完全在于你的心态。
你看到城市的冷漠,城市的繁荣,城市的高傲,城市的卑微,你心里想什么,你看到的城市就是什么?
都说一线城市机会多,但是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是什么人都能碰到机遇的,命运善待那些努力付出的人们。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高中时期受了情伤,开始发愤图强,考入了一所上海的高校,他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各个公司的实习生,寒暑假期间也不回家,发愤图强,学习计算机开发软件,基本上市面上有名的培训机构,他都去个遍。
毕业的时候,他的同学都在挠头,如何能投更多的简历,而他早已被多家公司争抢,offer多得令人羡慕不嫉妒恨。可以干嘛要这么嫉妒人家呢,那其他人争相玩耍、打游戏的时候,我这个同学已经开始为就业做准备了,所以在命运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
想要城市对你打开大门,那么你就要具备可以开启大门的钥匙——能力。
微信公众号:软件萌妹子
绘画界里最会玩软件的,写作圈里最爱玩软件的,妈妈圈里最能玩软件的。用小白的方式,分享职场、应用心得,你还等什么,过来聊吧。
作为一个千禧年就来上海读大学,然后一直没离开过上海的人,我的回答是:上海对年轻人的大门没有关闭,它只是悄悄抬高了门槛,来挑选它所需要的年轻人。
前几天路过满大街的房产中介时还和老婆说过这个话题。眼看着我们这个紧靠外环的地方二手房都要四万一平,老公房一室户租金都是三千朝上,我真的是忍不住感慨:现在刚毕业的年轻人,要是家里没点家底,要留在上海真的是越来越不容易了。
我毕业于上海一个特别普通的学校的一个特别传统的专业。十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应届大学生的工资按我们的调侃叫“三六九”。什么意思呢,就是本科毕业生三千,硕士六千,博士九千。
而那个时候的生活成本呢?我们按衣食住行来算。
衣:托淘宝的福,对我一个做技术的男人来讲,买衣服的成本基本没怎么变。
食:以苏州汤包馆的一份盖饭来算,十年前大概五六块钱一份,现在12到15一份,贵了两到三倍。
行:公交地铁票十年没涨过。
住:说到这个我必须空一行,然后用我的亲身经历多说几句,以示对上海房价的尊重。
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是08年。那个时候上海西南外环内的二手房房价是一万出头一点。嗯,因为我当时只对上海西南比较熟,就只举西南为例。。。而且上海一直有地倾西南的说法,西南片算贵的。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半个多平米外环内的房子。
说租金的话,我当时和别人合租在特别靠市中心的地方。嗯,可以走路到静安寺的那种,我租的主卧是1200,那么整个120平的房子租下来也就4000。现在那套房子的租金肯定过万了。
总结下来,08年到现在,房价大概涨了三倍,租房价格大概涨了两倍。
那么应届生薪水呢?我前段时间问过还留在老东家的同事,她告诉我还是和我08年来的时候差不多。包括我工作过的行业内其他企业,情况也基本也差不多,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这几年年轻人的收入是没有太大变化的。
那么可以考虑一下,如果有一个和我一样一穷二白的年轻人,毕业于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拿着和我七八年前差不多的工资,却要支付早已翻倍的房租,用两倍以上的价钱来喂饱自己,如果他计划靠自己的能力在上海定居,他需要用他支付完上述成本以后的的工资盈余去买已经是自己月薪五倍以上单价的房子。
你觉得他会不会觉得绝望,会不会觉得上海的大门对他已经关闭了?
我也看了目前赞数最多的那个答案,就是如果你是在张江的程序员那个。我非常赞同那个答案。如果你是张江的程序员,上海的大门确实没有对你关上。
但我还想说,如果你是陆家嘴的交易员,上海会拉着你进门。
是的,这就是我真正想说的话。
100年前我的曾祖父曾经来上海工作过,大约工作了十年, 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上海扎下根, 仍旧会余姚乡下生活去了。
将近66年前, 我的爷爷带着一家五口来到了上海, 准备扎根在这里, 当然当时还没有户口这个东西。 但是来看看我爷爷,奶奶,爸爸当时的生活情况。
一家五口住在苏州河边6平米的草房, 我父亲小学五年级之前是在马桶上放块木板当书桌,然后做在地上写功课的。
有一次要过苏州河,摆渡1分钱, 但是我奶奶的口袋中只有4分,这4分钱还包括当日晚饭的食材费用。 所以奶奶牵着爸爸的手,绕行7里路过的河,那年我父亲4岁,当晚他脚上起了一个水泡,奶奶哭了。
我奶奶当时没有工作,只能够帮工厂的工人洗工作服, 帮住在石库门里的人洗马桶贴补家用。 有一次工厂里面少了一件工作服, 工厂派调查组去了我父亲的小学, 6个成年人盘问一个2年级的小朋友整整一个下午。洗衣服的人不止我奶奶一个人,但是只有我奶奶是外地来的乡下人,并且穷。当晚我父亲将这个事儿告诉了爷爷奶奶,全家都哭了。
相对乡下, 刚来上海的这十多年真的是非常苦。 还要被人赶, 1957年的返乡运动, 组织上做了我爷爷一周的思想工作,要求爷爷带全家会余姚乡下去, 爷爷咬碎了牙没有答应下来。 后来知道当时很多返乡的人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大多饿死了。
以上的苦难状况直到我爷爷的三个儿子依次考入大学,方结束。 我们家是整个街道中唯一有大学生的人家,我爷爷的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至那个时候起,家里方不受本地城厢人的鄙视。我们家也完全扎根在上海。 所以我爷爷生前经常说,这辈子最大的功劳就是把全家带到了上海。
4年前,我招了一个员工,小姑娘,东北人, 日本留学回来的。 小姑娘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工作十分努力。 她告诉我,她希望在上海扎根,我说好的,你听我的,一定不会错。 我要求她努力工作,同时节省开支。所以当她刚在我公司工作时,哪怕起薪只有3000多元,她还是会拼命努力,还是会每月存钱。 当我知道她住在几个人一间的合住房里,工作了一年也没有给她自己买衣服时,我觉得这个小姑娘会有出息的。
前年我看到嘉定离地铁很近的商住房,当时1万都不到一平。我和小姑娘说你去买下来。小姑娘说一套房子70多万,首付50%,她没有这么多钱。我对她说把老家的房子买了, 付这里的首付。 还贷不怕的, 因为你愿意努力工作。 然后把自己的妈妈也接过来一起住吧。小姑娘当时很害怕,但是还是找我说的做了。 今年因为有商改居的消息,她的房子已经翻倍都不止了。 明年我会选她做合伙人, 我想她已经扎根在上海了。
这就是一百多年来扎根上海的故事,上海从来没有把门关上,只是跨过那道门槛很累,很辛苦。
1 上海,不仅是上海,一线城市都是这样,从来不是对年轻人这个群体关上大门,而是对某些产业关上大门。题目本身,就问错了。
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布局,由复杂的宏观经济因素决定,并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全球制造业聚集到中国。上海淘汰利润不够高的产业,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当年纺织工人大量下岗的时代仿佛昨天。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当然政府也在推波助澜。
市场经济的竞争并不只有同行的竞争,各行各业都在争夺资源,人才,市场,男怕入错行,正是血淋淋的经验。
不同产业依据自身竞争力和其他特点,分布于不同的经济区和城市,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给了多数人多数产业更广阔的机会。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北上广深纽约伦敦,更不是只有一线城市才有成功机会和精彩的人生。
2 不要听罗振宇鼓吹什么肉身相聚在北京,那是他所在的传媒行业的特征要在首都。
即使北京拥有过度的资源聚集,对全行业来说,众多企业仍然需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合理的布局。否则,是不是福建老板浙江商人山西土豪都过得不如北上广一小白领呢?随着我见到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群的生活状态,我越发感到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那小小的几个城市。
3 年轻人当然是刚起步没有积累 在大城市生活困难,但这绝对没有所在产业的因素重要。
当产业被大城市挤出,即使已经是老人,或者个人能力很强 或者高管甚至老板,买过房摇到车 积累的钱足够用,勉强呆在大城市也并不合算,因为整个企业的成本收益不划算或者不利于进一步发展。老板呆得住,但整个公司的员工未必呆得住啊。
对产业来说,机会不是偶然性,而是可以确定的。否则怎么解释美国企业到中国来开厂子,怎么解释上海企业在内地投资生产? 只要挣到更多的钱生活更好,不在上海又如何?
如果 企业行业合适上海的,年轻人很快就可以买得起房过上好日子。
说到底,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才是主导城市经济生活的根本力量,跟年轻还是老人,没有关系。
4 所以,如果看好自己的行业 ,就不要局限在大城市。更不要透支全家的积蓄去投无底洞。在合适产业的城市,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发展。
如果确实喜欢上海的某些特质,那么就不要局限在没有前途的行业。特别是年轻人,还来得及转变,即使很难。
改行,也就是让人才从过剩行业转移到稀缺行业,这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实现效率最优的途径,而薪资正是体现行业是否过剩的价格信号。
如果真的能力不足,进不了一线城市的行业,那就坦然退居二线,反正也没有办法。
我觉得没有,虽然我书读得不好,但也是读到全日制硕士的,够得上去上海的最低要求了,研三的时候考了一个上海的事业编工作,虽然吧钱不多,但是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