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在今天,在当代中国,忠是什么? 今天没了皇帝、没了主子,这个忠就没有了具体的指代,所以这个忠就成了一种泛指:忠于职守。那么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代该如何呢?忠孝在儒学和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的排位是从属性的,要遵从义的指导,所以两者冲突时,要先看下义之所在,比如,当年汶川大地震时的那个跑跑、比如现在边界对峙着的士兵,这时是大义所在谈孝谈人的本能就是错误的、可以理解,但就是要被鄙视!也就是说首先要看你的职责是什么,是民众所托付的公共责任,如警察、消防、战士、公务员等;承担对社会的教育与垂范者,如教师、明星、公共知识分子、公务员中的领导等。对于他们的要求自然不同,当然要更强调职责,当然战士他们比较好分辨,而后一类则比较难分辨,所以谈忠于职守更要针对后一类人,对他们更不能放弃监督,尤其是粉丝对于自己的爱豆。对于一般人,日常工作的忠是对所在的小集体的,这时的忠更不是绝对的,这是小义,这个忠就要符合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自觉,所以现在的企业文化第一步就是要搞价值观的认同,你如果不能认同,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是多元价值观的时代,但这就意味着你无法融入你所在的团体,早晚要分道扬镳,还是尽早有所打算为好。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小集体是一定要强调忠的,但个人则首先要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彼此顺眼投缘,那你就会逐步化入这个小集体,这种情况下仍然可能会是尽忠在前。反之,自然是孝在先。其实,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忠孝不能两全,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价值排位的问题,首先要看这个职责的公共性;其次要看自己的价值认同,基于这个来进行价值排位而已。
我首先说的是,应该放下“包袱”。因为,所谓的忠孝是极权文化下强加给老百姓的枷锁。在集权文化下,抹杀个人是这种文化的特点,比如“大河无水小河干”;“有国才有家”等,这些有悖客观事实的所谓道理不过是为集权服务的荒唐说辞。大河的水是由涓涓细流的小河汇成,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即使是农耕民族几千年的中国,村落是血缘家庭的扩展,城乡也是村落的汇集,国家是由共同利益的村落组成。而百善孝为先则是符合农耕家族繁衍昌盛的事实,如同伊斯兰人喜欢蒙面,也是符合沙漠气候,避免风沙侵蚀的有效措施。即使是纳入宗教仪式也要符合客观规律。当你要作出选择时,必定会有感情联系的责任让你感觉责无旁贷,比如父母的爱以及在爱的感情下付出的辛苦,让你必须有责任让父母颐养天年。国家公平制度下的对每个人的关怀,让人感受到激发守住这份环境的勇气。因此,感情激发责任,才不会让你感受负担。听任驱使才让人厌烦,才会产生选择的矛盾。
那都是别人说的,和你无关。现实就是简单地等价交换,得到什么,付出什么,还想要什么,为之应该做什么。道德高帽子是戴给别人约束别人的,现在别人没给你戴你自己倒先戴上了,愚钝。
古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等你遇到要在鱼和熊掌里做选择的时候,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大道理读的少,所以现在就要多读书,少瞎想。
这就考验当事人的情商了。今时今日高智商是不够的,做事还要有智慧,就算不能两全其美,也有人可以做到让其他人心里舒服。
对父母不能孝,对别人何来的忠,一切不孝的忠那都是为了个人或小利益集团的利益,不足挂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