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丙肝病例约300万例,其中40%由不安全注射引起。在我国约有1000万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曾发生因采血浆的不安全操作导致丙肝传播。我国丙肝医院内感染的现状是经血液传播的数量减少,经院内感染的丙肝患者数量增多。比如,在1993年之前因输血感染HCV的患者占所有感染者的72%,1993年之后则降至47%;牙科操作导致的HCV感染在1993年前占9%,在1993年后占21%;1993年后因医疗侵袭性操作感染HCV的患者占所有感染者的11.2%;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多数丙肝病例发生在血液透析患者、重复使用注射器或针头的患者。可见,在控制丙肝的医源性感染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专家指出,对丙肝意外暴露必须及时处理。如果因皮肤受损或经血途径意外暴露,应立即检测抗-HCV,若为阴性,可在暴露后7~14天时检测HCVRNA或HCV核心抗原,若为阴性(暴露4周时复测阳性或阴性)或阳性,都应随访至暴露后的12~16周检测抗-HCV、HCVRNA(或HCV核心抗原),如果HCV阴性、抗-HCV阴性,表明未发生感染;如果HCV阴性、抗-HCV阳性,表明感染自发清除;如果HCV阳性、抗-HCV阳性,那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倘若皮肤受损或经血途径意外暴露,经立即检测抗-HCV为阳性,应检测HCVRNA,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应测血常规、ATL、肝脏超声检查、HCV基因型等,确定为慢性感染,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医源性感染是丙型肝炎病毒(HCV)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HCV医源性传播包括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发生意外刺伤、由携带HCV的患者感染、或是患者通过输血、血液透析、介入性治疗、不安全注射等途径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丙型肝炎病例约300万例,其中40%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对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传播途径调查表明,60%~81%丙型肝炎患者是由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引起。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国曾发生因单采血浆不安全操作,导致HCV传播;在2000-2010年间,多数丙型肝炎病例发生在血液透析患者、重复使用注射器或针头的患者。
丙肝的传播方式是 血液、 母婴、和性行为传播。而其本质都是血液。不只是输血才会感染,破损皮肤伤口接触到了患者血液, 共用牙刷 剃须刀,共用针头注射(吸毒注射都是共用针头,最容易被传染,丙肝病毒在针管里,几天内都有传染性),纹身 穿耳洞等(使用工具消毒不严,丙肝病毒在室温血液中可以存活7天)都是一些隐蔽的传播方式。可以去做一个丙肝抗体的检查,用于判断。如果检测出丙肝抗体阳性,恰恰说明你可能有丙肝感染,接着就去做一下丙肝的病毒检测。如果抗体阴性就是没事了。平时一起生活多注意,不要有血液接触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