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带着一名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博士(我老婆)从东北跑到四川,最后她感慨道,这一趟旅游感觉和横穿欧洲一样。气候上差异感觉是从北欧到了南欧,语言上差异感觉是从日耳曼语族到拉丁语族,最后又到了斯拉夫语族。回去以后,这位以往总是以认为自己语言天赋强,学习外语快,并以此为荣的博士再也不再炫耀诸如自己一年时间精通了德语,九个月就学会了俄语之类的事迹。
前几年一个新闻,某外国小伙苦学中文小成,沉迷武侠小说,想把金庸的小说翻译成英文版给小伙伴看。然而翻了一小段就翻不下去了,只能翻一些土豆。三少 他们的网络写手的小说,结果发到网上,很火,甚至有人靠这些爽文成功戒掉了毒瘾。
对于相差很大的方言,大概得当一门新语言来学。认识一个普通话说得很好的美国人,他去东北,说有很多话都听不懂,喊他(中文)名字都没反应过来。这还是和北京话发音、词汇、语法最接近的方言,像闽语吴语粤语那样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春秋时期写就的道德经,多少年过去了,还是让人心驰神往,博大——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各种哲学道理和规律精深——现在来看,时间和社会经验进行检验,绝大多数都是对的,而且异常深刻。
我们平常使用的筷子,用来夹菜的一边是圆的,而末端却是方的。因为天圆地方,用圆的那一端夹菜,正是说明了民以食为天!这样一个小小的筷子都有这么多门道,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
为一个福建人,从小习惯了隔个山头口音就不一样甚至于听不懂,一个省的人只能用普通话交流以至于其实很难说上有多大认同感,到大学发现东三省那么大的地方居然方言相当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