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支持古镇商业化的。增加收入,留住年轻人。增加收入这自然不用说,贵州长时间经济落后,但是旅游资源,古镇文化,好山好水却也是众多的。有的古镇商业化后,增加了收入,一些年轻人也不用涌向沿海城市,去做最原始最劳累的工作。更减少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比例。在一些那样的大山中,青壮年不用背景离乡,不用守着那块养不活一家人的一亩三分地。老人孩子不至于孤独无依,古镇商业化,对当地人肯定是好的。提高了古镇本身的服务功能。贵州古镇很多,古镇也往往伴随着青山绿水,碧绿梯田,多彩民族魅力。即使有一些商业化一点的古镇,向西江,向镇远,她们魅力不输丽江。更不提大小未开发的。为什么贵州旅游名片依然没在全国打响,为什么西江镇远没有凤凰丽江出名,为什么其他不知名的古镇,苗寨,侗寨依然落后,服务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周边配套服务不好,商业化程度不高。镇远这些还算好的,但是我觉得路都难走。住吊脚楼别有一番风味,但是我觉得内部环境还可以在细致。我愿意花钱让我这次旅游更有品质,但是如果商业化不够,那就只能住低层次环境凑合的酒店,喝着不知道哪年进来的娃哈哈而买不到想要的依云昆仑山(但是我贵州水很好喝噢),有钱没地方花有时也是一种恐怖与无奈。再者,那些口口声声排斥商业化的人们,你们确定你们在西南的古镇,鲜少酒店,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特色小吃只设在家中能提升旅游体验,能净化心灵,不骂这地方鸟不拉屎都算阿弥陀佛了。因为外来的你可能爱上古镇的别有通天,但是却无法习惯古镇的封闭。商业化确是给你一条路,去尝尝苗家的米酒,去听听苗家的木鼓,去享受瑶族的瑶浴,何乐而不为。
其实古镇商业化本是双赢的,既为游客提供了更完善的服务,也可以提升当地的经济和生活水准,同时也有资金保护及活化当地的遗产。但现在的商业化一方面缺少规划,没有根据当地古镇的个性开展,这造成继千城一面之后千镇一面的现象也在蔓延;另一方面,古镇的商业管理部门只是把古镇作为摇钱树,只重收费不重服务不重管理,以致游客花钱后的体验反而负面,前段时间凤凰古城的例子可谓典型。所以,如果古镇的商业化如果是有助于游客深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想大家都是欢迎的。此外,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包括环境)应该齐头重视,否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
很多时候我们抨击古镇古街商业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多并且杂乱,不能说古镇商业化不好,想要让一个古镇继续延续下去的方法目前只能将它商业化,将其商业化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从旅游业来讲一个没有被商业化的古镇知道的人也不会很多并且也未必会有很多人去,商业化就带表着这个地方有其价值并且交通公共设施上相比其他来说更加健全,当然目前古镇的商业化规划的并不好,店铺杂乱是非常明显的,无法评判古镇商业化到底是好是坏,从个人游客角度来讲我喜欢美好的古镇但也希望通过商业化为完善公共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