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代有些中医西医化了!切脉也会切错。我得寒症后去附近中医院看中医,好多老中医都没有仔细把脉,因为寒湿重(阳虚重),脉象会反的,中医如果不深按脉,就会切错,比如阳虚重症脉轻按会感到胖大有力,而重按后又感到摸不到脉又沉细迟。所以都被他们误诊了!他们开出来的药都是寒凉的居多,温热的少,没有见好不说,反而更严重,后来听说深圳中医院有个中医好,我大前年去深圳中医院看病,杜少辉的几个徒弟给我把脉,写的是玄脉。可他自己再给我把脉,说是沉脉,迟脉(我就是体寒得不得了)。感谢杜少辉中医,他给我开的全是热药,我去深圳中医院两次,可是深圳很奇怪。大冬天医院药房都开冷气,还有公交车也开冷气,我受不了,后来就没去了!按他开的药自己抓几次吃了!感觉有效果,不过,我体寒太重,非常怕冷,不是几十付药就能搞定的。其他地方也看过,比如山东肥城,苏州的景天驰,他把脉都是闭着眼睛,慢慢把的。而且把脉时间长。这样开的药才有效果。不多说了!呵呵!
切诊实际是中医诊断排在最后的用法。中医诊断分。望闻问切。第一步先看气色。闻。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味道。三通过交谈。了解病人的感觉。最后才是把脉。而且中医古代的脉是全身性的。比如现在给婴儿把腿部。全身性把脉得出的结论才全面。不过后来好听点简化了。其实是失传了。脉诊其实就是西医的x光。b超。心脑电图。技术高明的就是ct。全身核磁。其实有些经验丰富的中医通过前三种手段对病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切脉不过是再仔细核查一下。脉诊也并不是对所用病人都用的。当然这个咱外行讲不清。
望而知之谓为神;
闻而知之谓为圣;
问而知之谓为巧;
切而知之谓为工。
望闻问切四诊,最高明是是望诊,比如《扁鹊见蔡桓公》里面的扁鹊。切脉是在望闻问之后的最后确认,不过现在绝大部分中医连最基本的切脉也不会了。
跟老师学习,来一妇女,流鼻涕打喷嚏,老师切脉后对我说,这脉很典型,你切一下,我切后只感觉脉数,就说风热感冒,老师说这脉和感冒没多大关系,这是月经脉!后问妇女,果然是例假!
几千年的经验不要随便去否定,神切考验的是一个中医临证极其丰富的治疗辩证经验,切诊孤立不存在,四诊合参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中医药真的是好神奇,不知道祖宗们怎么就会把脉?直到现在我也还是纳闷,望,闻,问,切!就能知道哪不输服,赞赞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