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经常去参加保健品营销机构的健康养生讲座,还经常领回一堆“免费赠送”的礼品。那些礼品通常不怎么值钱,也就是面条、粉条、油盐酱醋之类的,但因为不花钱,他们就愿意去领。
我们很担心他们会被忽悠着买保健品,经常提醒他们“常在河边走,难免会湿鞋”,即便这样,也防不胜防。今年8月份,他们就在一家机构买了三万多块钱的保健品,后来吃到一半,自己意识到“上当了”,才通过种种办法挽回了损失。
老人被骗子盯上是很难避免的事。原因之一是这种机构深谙老年人的心理,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就是老年人,原因之二是老年人容易特别容易轻信别人,而且爱占小便宜。免费赠送、进店有礼、买一赠一、免费试用、低价促销……等等这些营销招数,对老年人都比较有效。
老人很容易相信媒体。如果某公司在报纸上做广告,老人便比较容易相信他们。我父亲就曾看报纸广告买过某种据说是有收藏价值的酒,他还兴致勃勃地打电话让我们也去买,当时就被在媒体工作的妹夫泼了冷水,后来也去退了货。
有正常职业的离退休老人,手里通常都有点钱。他们有一定的购买力,也有投资的意向,但因为信息比较闭塞,除了电视新闻,几乎不怎么接触其它媒体,甚至不知道这种收藏品、邮票经常会被骗子拿来做骗术的道具。发生在大连的这起邮票投资案受骗的都是老年人,只不过就是普通邮票被包装了一下、换了一种返利模式而已。
做儿女的要经常搜集这些骗术,对父母“耳提面命”。要像小时候他们教导我们一样,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免上当受骗。“花三万元买保健品”事件发生后,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善意地提醒父母“一次花钱超过一千块,不确定是不是会上当受骗时,一定要打电话咨询我们一下。”
也要告诉父母钱不是那么好赚的,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特别是暴利、一年回本两年翻番之类的,通常都是骗人的。如果一定要投资,首先要跟家里人商量,要对公司资信进行调查。大连发生的这起事件,如果受骗的老人能到工商部门查实那家公司的资质、拿邮票到邮政部门咨询一下,上当受骗的几率都会降低。
成都有个小伙子因为父母频频受骗,专门成立了一家防骗公司帮助老年人识别骗局。想想也真是无奈。
一方面寄希望于国家相关部门能够严格管理,另一方面也只有先靠自己能够帮助老人识别骗术。
做子女的要经常回家看看,问父母最近都去了哪里,见过哪些人,做过什么事。空巢老人难免寂寞,保健品公司工作人员常常便扮演了子女的角色,有的甚至干脆叫起了爹妈。他们不是真心关心老人,而是看上了老人口袋里的钱。
经常回家看看,为的是“防患于未然”,以免钱被骗光了,子女还不知道。而老年人的失败承受能力又比较差,前期青岛就发生过一起老人被骗跳海自杀的惨剧。
丁是丁: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全网热销中。自媒体公众号“丁是丁(ID:dsd555555)。
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骗局,也注定要发生在这个群体。我没看到这个电现报道,但闭眼都能想到他们被骗的过程。
可以想到,一个专业的骗子公司,利用邮票这种传统的投资品,来夸大它的投资属性,回报率高,让没有投资经验.不曾接触只是听说过邮票增值的老人蠢蠢欲动。这里骗子们首先利用老人们悠闲无趣的日程,以钓鱼的形式获得某个(些)老人的信任,然后以介绍客户(老人)有提成为诱饵来组织一个老人群体。剩下的就是本质意义的超级骗术,以广告或听课的强大洗脑攻势,再以小利小惠的增送,让老人们开始亏欠之心,少量购买。续而试探之心,增加投入。最后心中石头落地,以为占了便宜而憧憬以后的暴富顷其所有。这是一个悲剧,发生在法律监控不到的缝隙。
当然,以邮票为标的物也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诸如,医药,保健品,健康品,饮水机五花八门。一个目的演绎下去,抓住老人的心理,输灌信我绝对正确的思想意识,并让这些徹底的凝固在老人心中。最后乖乖就范,更劝他人入伙。
在这个‘骗知识'你追我赶的时代,老人与孩子是弱势。不曾接触过,不曾理解的事性(事物),会有人送上门,塾不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防范这这种事的任务也只有青中年人的身上。当然,对待老人不同于孩子,即不能用教育的方式,子女教育老人也根本行不通。现在上七十岁的老人,大都老两口独居。做为子女,大都为中青年。下有儿女,自己又有事业。
对"老小孩"的老人疏于往来,勾通不多。这便使老人有失落感。上了岁数的湖涂,不辨是非的贪心,最后在无聊中铸成难咽的后果。所谓法律也有不到之处,外人只能干着急,防止悲剧再演,还真得靠我们这些中年子女多操心了。
看到这个信息,我的感触有两点:
第一、学习理财知识要趁早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投资理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实际行动,用真金白银去市场中搏杀,有人赚,也有人输。
但是不管怎样,一些非常简单,或者反常规的投资骗术,还是要能识别的。就像这起邮票诈骗案,一个月投资收益20%,做什么能有这么高的收益呀?稍微想一想就知道是骗子了。
如果实在不会区分,就看看自己的年龄。如果自己现在还年轻,手上的钱觉得全部亏了也无所谓,那就去尝试。但是如果自己已经是人生的后半段,这些钱是自己的养老钱,救命钱,那就还是别想着去投资了。这个时候,老老实实的把钱放在银行,保住本金已经很好了。
第二、真想告诉那些骗子们,求求你们放过这些可怜的老人们吧。
说起来,我们国家的老人们也挺惨。养老制度实行的时间也说不上很长,对于目前已经七老八十的人来说,大部分人也没有多少钱。
另外就是这些老人,原先受过的教育可能并不多,而且经过互联网几十年的发展,各种骗术也是层出不穷,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更是数不胜数。他们就是看准了老年人接触到的新事物相对较少,比较容易相信别人。
可是骗子们啊,你们长点心吧,你以为你骗走的只是他们的钱财,可是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下去的钱,没有了这些,他们可能也就活不下去了。午夜梦回,你们想到自己身上可能沾染着别人的生命和鲜血,你还能睡得着么?
看到这条信息,心理总是感到极度痛苦疲惫,我身边包括我的亲人朋友就有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还叫我当面赶走了一位到家里“慰问”的老人用品联谊机构的女人。
有个朋友家母亲被忽悠花一万多买了一个水床,被说的天花乱坠,睡觉舒服、促进睡眠,还能治这个病那个病,买回去后睡了三天就腰酸背痛,非要送给其子女,没有一个人要,体积又大,撤下了还没地方放,欲哭无泪!
为了这些事儿,我不知道做了多少家里老人的工作,对朋友家里的老人上当受骗安慰了多少!现在想改变这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可能的了,你也控制不了他们手里的退休金和存款!怎么办?我觉得:
一、从家庭内部来说,子女多一些对老人的关怀,每天有时间打个电话、能去看一老人,这样老人就不会寂寞无聊,也不会给那些所谓的“关怀”拉进套路。这方面我是做得不够的;
二、帮助老人学会把手里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条件允许可以理点小财,不可强制性的办法管老人的财富,老人会有防备说窥视他的小隐私,这就要你多多孝敬老人会得到他们的充分信任。这样老人手里没有了钱,那种“关怀”来的时候,他总要掂量掂量的;
三、街道居委会要发挥作用,这样的骗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子女对这事儿多说话老人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居委会和身边理性的人或朋友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也会让这种“关怀”远离;
四、工商管理部门要对一些打着正规经营实则专门骗取老人钱财的机构公司进行有效的打击,给他们正面一击。我觉得这方面我们做的事不够的,特别是对换汤不换药的、打击取缔后换个马甲又来了的,要从重打击;
五、如果上当受骗可以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但我说,这些人都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一般为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