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不瘦身,六月徒伤悲。”为了在夏天到来之前达到理想体重,也为了缓解颈椎疼痛,近来成了市民活动中心游泳馆的常客。
我“会游泳”应该算是“自学成才”。也不对,JASON同志算是启蒙教练,当年广播电台还在解放路上的一个小巷里,斜对面是一个绿树环绕的室外游泳池,我俩去过很多次。我那时不会游,只能呆在浅水区。有个看上去60多岁的奶奶启发我,她说:你想象自己是一片树叶,让自己飘浮在水面上,加上手的动作就可以游了。她仰泳的动作,漂亮极了。
后来经常一个人去公园游泳池,也不能算“会游泳”。每次都是从浅水区下水,在最靠岸边的地方游,因为动作不标准,力气不支,常常要扒在岸边休息几下,才能游完一个来回。
去市民活动中心游泳的人,除了手臂绑了飘浮物、有教练指导的学员,大都比我游得好。我使劲游啊游,也追不上人家的速度。就觉得是自己手臂力量不够,使点劲儿就好了。
直到遇到小韩。小韩比我小两岁,如今也不小了。认识他的时候,我们都还年轻,都在从事共青团的工作。我妈曾见过他一面,说了一句:“长得真好看!跟冬瓜扭子似的。”是说他长得白净,帅气。我不记得是不是曾把我妈夸他长得好看的话跟他讲过,很多年没见过他了。直到在游泳馆电梯里遇到他。
他看我游泳的动作,说我脚的动作不对,手的动作应该怎样怎样,在我前面游给我做示范。还把我拉进一个游泳群,发给我几个视频,让我在床上练习。第二天,他就在群里@我,问我在床上练了吗?然后又自说自话补充“练蛙泳姿势”。
群里的尤老师是专业教练,经过他们的点拔和指导,我现在才可以说“会游泳了”。以前好像每个人都游得比我快,现在我已经可以超越一些人,暗暗地跟别人比一下速度了。
如果不是遇到小韩,不是他主动纠正我的姿势,不是尤老师在岸上拍我游泳的视频,指点我,我可能仍然会继续用自己“自学成才”的方法,慢慢游。一方面,我想到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另一方面也想到了“一万小时定律”。
如果方法不正确,即便“练习一万小时”,也不会取得任何成果和成就。只可能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去游泳只是为了瘦身和健康,并非要成为运动健将参加什么比赛。换成是学习一项别的技能,在职场上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在“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的前提下,进行10000小时的训练。“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刻意练习’都是提高技能和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有位著名推销员曾说过一句话:在任何一个领域想要取得成就,必须得在这个行业呆上五年。看到“一万小时定律”才知道言出有因,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多年前招聘时曾遇到一个应届毕业的女生,那年我们招聘的最高职位是店总,她拿着简历,问我:假如我很努力,很努力,多长时间能做到店总。
我看她“形象好,气质佳”,觉得应该鼓励她,就说:熟悉行业熟悉团队,可能也需要半年的见习吧?
她一幅很遗憾的表情:哦,太长了!
天知道我们各个连锁店的店总在建材行业都有七八年、最长的已经有从业20年的经验了。
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巴不得马上有企业聘去做总经理。愿望是好的积极的,也不能说是“眼高”,“眼高”是件好事,却也不能忽视还要“手高”,而“手高”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在某一专业能力方面付出时间成本,比如一万小时。
在很多领域,比如文学、艺术、体育、医学、体育……想取得成就,需要不止“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而其前提应该是“正确的练习”,特别是有专家指导的练习。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五年构成?而下一个五年、十年,你想学习的技能和想提升的能力又是什么?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还是要做那个能够思考的人呀。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谈点个人看法。
一万小时定律不是在任何方面都有效的,比如根本的方向错误了,多少小时也没用。比如历史上很多天才花费毕生精力想研究出永动机,不可能成功的。
具体到股票市场,如果是选择价值投资方式,我认为多花时间是会有效果的,但如果选择K线分析那一类的技术流,就不一定有效了。倒不是否定K线分析,技术流不是要从企业的成长中赚钱,而是想从别的傻瓜那里赚钱。但别人也会学习,也会改变方式,你多花时间研究不一定就能战胜对手,你必须刚好比对手多想一步才能胜,想多了想少了都不行。
期货就是零和游戏,更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