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和外国人说话是刚读研时候在上海美术馆门前,一位穿着一身白衣服的浅金发的三四十岁的瘦呱呱女士向我问路,操着一口法语腔的英语问我售票处在哪里。上海美术馆的售票处在里面,从外面大路上的确很难找到指示标识,我的手臂拐弯指向那边道:“there door,there door."她说:“thankyou”,我习惯性地回答:“no thank you."平时都这样跟同学开玩笑的说话,说习惯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跟真老外这样说显得在戏谑。
去天津玩,住的青旅,本来我自己坐在一边玩手机,几个歪果仁仿佛嚷嚷要打牌 他们又着各种口音的英语交流着,我竟然依稀听出了是UNO。立马厚着脸皮加入了他们。一个韩国小哥,一个波兰阿姨,两个印尼交换生。都是非英语母语的人,口音各异,也不怎么能成句,但是大部分我竟然还能听懂,给了我极大的自信,毕竟我四级还不知道过还是没过。 一直聊到半夜三点多,聊的还挺愉快。最后还帮波兰阿姨买了去西安的火车票。第一次感觉这么多年英语没白学
七岁的我第一次踏进了一个美国大汉开办的英文补习班。那天是圣诞节,他一直再用一根蜡笔把圣诞老人的白胡子涂成棕色。我说“ He's handsome", 他笑。见他没什么反应,我“ He looks like a monkey!” 他竟然哭了,,哭.......了......然后我的名字就从这个补课班的名册上消失了.
有一次上台表演前。一位跳舞的黑人兄弟过来我交谈,大体上问我,她们什么时候上场,什么时候开始跳舞。我咳咳叭叭跟他解释“音乐会先开始,然后亮灯,你们就可以跳舞了。黑人兄弟突然冒出一句字正腔圆的中文“灯亮了她们就可以跳了?”我说“你会中文啊!”黑人兄弟人畜无害地说,“我以为你不会…你先跟我说英文的!”
在airbnb上认识了一个菲律宾妹子,知道她要来上海出差,就用我蹩脚的英语和她攀谈了起来,从人文历史到城市交通、从上海人聊到了大中国,妈呀,我瞬间感觉自己萌萌哒,从未觉得自己的英语如此溜。好,我需要一个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地陪。
进了外企才发现,英语不过是交流工具而已,接触了无数的中式英语,越南英语,印度英语…没有人在乎语法,没有人在乎邮件格式不过基本的语句还是要掌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