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重演】
15岁留守少年,讨食受招待后捅杀老两口,在现实生活中再一次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而且造成了比故事中更为悲惨的结局––老两口命丧黄泉、少年被判无期、两个家庭支离破碎,留给社会一块触目惊心的伤疤。
又是留守少年,又是杀人案,又是家的毁灭,又是社会的殇。可是真的触目惊心吗,恐怕这样的悲剧太多,以至于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吧。
【无期徒刑】
15岁少年故意杀死有恩于自己的一对老人,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却没有被判死刑。近些年来存在不少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为非作歹,手段极其卑劣,刑法对此无计可施。
我国刑法的明确规定:不满十四周岁,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无论犯下什么“罪行”都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适用死刑。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怒发冲冠,咬牙切齿。在今年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呼吁国家修法,降低承担刑事责任年龄,降到12岁甚至是10岁。此举引得广大网友好评如潮,恨不得但凡杀人放火,校霸欺凌,手段残忍者无论年龄大小,一律格杀勿论。
然而在刑法的逻辑中,用国家刑罚权惩罚一个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惩罚一个孩子,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理解自己行为的社会含义。
【人性善恶】
我们需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步入歧途、跌落深渊的孩子,是什么导致他们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犯下滔天罪行?
这些孩子,他们生来,就是罪恶的吗?
人性善恶,几千年来一直被争论但始终没有定论。有人认为人性本善,而之所以后来变为了恶是后天环境所致;有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之所以后来变为了善,也是后天的环境所致。同时还有人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所以后来出现了善恶,还是后天的环境所致。
上述三种观点各有不同,但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又或者本无善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渲染对人性善恶的决定性影响。根据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给他一个孩子,给他一定的条件,他可以把这个孩子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模样。
而对于一个孩子,其周边最重要的环境是什么呢。无非是家庭、学校还有偶尔接触的社会。但很多时候,在留守儿童犯下的罪行中他们所在的家庭、学校以及这个社会都是帮凶。
【储爱巢】
我们可以形象的比喻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类似罐子的容器,可以把它叫作储爱巢。
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如果可以接受到足够多的持续的、安全的、不参杂、高质量的爱并且装满了这个储爱巢,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健康的发展,富有安全感,懂得如何爱与被爱。
相反,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储爱巢没有被装满甚至枯竭了,那么这个人就会缺乏安全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极力的找寻爱,但由于本身的不安全感又衍生出严重的不信任感和自卑感,所以很难找到自己所想象中的爱,而且由于小时候没有充分的感受过爱,他们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爱与被爱,往往就这样在不断的怀疑中不断的寻找,恶性循环。
毋庸置疑,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这起悲剧,这起悲剧中的这个15岁的孩子,他的储爱槽一定是枯竭的。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留守儿童的储爱槽,还有多少人的储爱槽是枯竭的。不懂得爱与被爱,是导致绝大数悲剧的重要原因。
说了这么多,道理谁都懂,可是如何改变呢?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悲剧。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过错,但这种错误却无法避免。因为留守儿童不是个例,而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往往就是因为这些问题或者无解或者虽有答案但是无法实践,成为死结。
最终,无论留守儿童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无论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降低,无论人性本善本恶,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去做的或许是爱的教育,教那些孩子,教我们所有的人如何被爱,如何去爱。
怎么看待,新闻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十五岁留守少年的日常生活,做案动机,做案方式,总会有人是这个社会发展下的的牺牲品。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应试教育单一,社会教育的忽视等原因造成了今天下午悲剧,这个少年只是典型并不是特例。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发展下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但是这个社会对待农民工并不宽容,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拿着最没保障的工资,而且不时还要面对一些自以为是高等人的城市人的嘴脸。
城市很大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包容只要你肯努力你肯向上。但是城市又很小装不下那一点哀愁,对外来访客不肯以宽容理解之心相待。她可以容纳那些可以帮助建设她的人,却不愿接受那些来分享使用她资源的人们,接受农民工同时却不愿接受农民工的孩子。
我应该算是第一批的留守儿童,父母赶上了打工大潮。那个时候固定电话还没这么普及,更不用说移动电话了,几乎一个月还接不到父母的来电,他们一年回来一次,有的时候两年,爷爷奶奶孙子多,很难顾上每个孩子,父母那辈的人都外出打工,家里的地是爷爷奶奶种,农忙时候每个孩子必须帮助家里播种与秋收,尽管有机械化可是还是要帮忙干活,被迫式的长大,父母一年回来后发现孩子什么都会做了。情感上很容易被忽视。
那个时候农村学校条件很差,一间宿舍里面睡了十几个学生,加上家里无人看管,以及那些年龄大的回来说外面的世界多么好时,催生了很多学生跟随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进入城市后发现城市对他们并不宽容时,城里学校也不能接受他们,只能辍学到工厂打工,没办法改变现状心理会产生几度不平衡。后来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矛盾越来越尖锐时社会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可是问题已经出现,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留守少年杀害老人后的表现以及在法庭上的表现,令我心惊,那是两条命为了900块钱害了两命,自己的终身也搭进去换来的却是一脸的冷漠,他的三观在还未完全形成时便已毁去。但是三观不正的人有何止他一个啊!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在有血的教训后才会想起去弥补,可是悲剧已经形成所有的弥补又有什么用?
留守儿童在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后,处于叛逆期的未成年人成为了定时炸弹,亲情的缺失、社会关注度的下降,使得这些青涩的孩子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导致了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频频发生,很难说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无法就此断定谁才是责任主体,但生活和成长环境的恶化,对留守儿童的心态扭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需要引起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高度注意的社会问题。
不可否认,虽然我们如今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依然需要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也使得成年人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从而使得处于叛逆期的未成年人成为了留守儿童,对这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来说,与外界的接触渠道进一步拓宽,但受限于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孱弱,在遇到不良信息引诱时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从而导致为了蝇头小利而以身试法,这也是留守儿童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的客观原因。
校园教育对留守儿童缺乏针对性,管理漏洞的存在也加剧了向犯罪深渊的滑落,尤其是在大部分的中小学校园中,老师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课堂上,对离开课堂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关心和照顾,这就为那些缺乏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制造了违法犯罪的便利条件,虽然不能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校园教育和老师,但从探讨的角度来说,教育理念的滞后和管理漏洞的存在,的确没有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加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的缺失,也使得留守儿童在价值认知上出现了偏差。
毋庸置疑,想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够解决的,尤其是家庭关爱、校园教育以及社会监管等各个方面需要齐头并进,才能将行走在危险道路上的留守儿童拉回到正常轨道,虽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孩子的茁壮成长,再大的困难也是需要克服的。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注,同时爸爸妈妈对于还的影响十分大,是孩子成长阶段最需要的人。但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多的家长需要外出打工,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正因这些原因,很多留守儿童走向一种极端的性格,在这样的性格影响之下,造成一些孩子走向犯罪道路。
张良就是这样的一个犯罪的留守儿童,他欺骗一对善良的老人,说是自己的钱包丢了,老人可怜孩子的经历,很热情的招待张良。可是张良却趁机将两个老人分别杀死,然后开始盗窃家里面的财产。最终张良被警察机关抓捕,法院判决张良无期徒刑,然后被移送到少管所开始服刑,如此的事情真是叫人感到心冷。
农夫与蛇是一个经典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小心恩将仇报的人。这点在张良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张良只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演出新版的农夫与蛇呢?其实究其根源是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不见面,性格方面就会出现孤僻,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思维,因此张良才会做出可怕的事情来。
张良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口碑其实很不错,尤其是邻里邻居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好,而且还能帮助家里面的爷爷奶奶做活,张良在学校也是一个不敢惹事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竟然有冷酷的一面,这是因为他本身的法律意识淡薄。他做这种事情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法律制裁,他想要做的无非是拿到零花钱,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做出任何事情,这就是张良个人的想法。
学校的教育问题是最大的,因为现在的学校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成绩一般,那么老师几乎不关心。同时学校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是一个空白,对于孩子们的法律意识提高,更是毫无建树,面对学校、父母、社会三重影响,张良冷漠到做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就很好理解了,其实这个孩子什么都不明白,因为没有人教育他,关心他!
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留守儿童,一个有着精神缺陷的群体,而当今社会尤其是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留守儿童大量涌现,尽管在世界地位中中国尽显辉煌,但长期以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城乡经济不平衡一直都是社会中极不稳定的破坏因素,一些父母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进入大城市打工,将幼小的孩子就在家中,而自己却数年都不曾回家一趟。
张良,一位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外出打工,3自己缺少关爱和基本的教育,当他向夫妻老两口拿刀相向时,尽管手段毒辣,但留守儿童的本性不坏,只是在价值观急剧发展的时期,父母缺席了她们的生活,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认知不够,再加上从小由爷爷奶奶养大,隔代教育并不能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虽然在接受学校的教育,但式教育并不能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事和辨别善恶,很可能让留守儿童处于一个恶劣的氛围,形成不良的观念,所以归根结底,这起案件的根源在于社会和父母缺少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有人说张良捅杀案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这种说法存在一定偏差,农夫与蛇中的蛇它本性非善,而留守儿童的作案动机仅是一念之差,在各种外界因素下才走上了不归路,两个故事给人启发和警示不同,所以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严父出孝子,尽管案件已经发生,后果也不可挽留,但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生活,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也要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尤其对留守儿童更要密切关注,不仅是学习更多的是孩子的性格和想法,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必须的让孩子从小在阳光下生长,接受良好的教育,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和独立的人格。
所以我个人认为,农夫与蛇过于否定留守儿童的本性,留守儿童也是受害者,也应该得到关爱和社会各界的同情,不能将其表面的看为恩将仇报的“蛇”。
15岁留守少年讨食受招待后捅杀老两口,如何看待现实版的农夫与蛇?读完这篇报道,第一感觉是"殇",然后是一种孤独与悲痛戛然而生。农夫与蛇终究是寓言故事,我们读读也许可以收获些知识,但远没有事实更让人有感触,更让人体会那种"殇"。
怨天道之不公,为何独留此殇?
从小读的书,无论是经典儒家论语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还是道家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要我们恪守本心与人为善,可真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天道为何如此不公,让两个老人好心去年办的事,却成了他们离世前最后悔的事。这样他们死后怕是眼睛也难闭吧,为何留此殇在人世?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留予后人思吧。
怨世道之不公,为何造化弄人?
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汉高祖刘邦对其功臣张良的评价。 文中那个叫张良的孩子,家长给他取那个名字是多么用心良苦?父母远离家去挣钱养家为了谁?为何总在付出的父母要背负这惨痛悲剧后的包袱?儿子酿成大错,父母痛苦流泪,十几年的养育换来的是别人人前背后的指责,换来的是自己孤苦终老的无奈。世道不公,造化弄人,可怜天下父母。
怨天地为口舒,品沧桑而深思。
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人总是事情发生后才懂得深思。这也是人的本性吧,毕竟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一次次错误中进行的。这次现实版的农夫与蛇,也是一次错误吧,并且足够我们深思了的吧。无论是留守儿童心里的问题,还是教导孩子的问题,还是学校欺凌低年级学生不公平现象,或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问题,都该我们去重视,去考虑吧。
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希望不要对大家乐于助人不要有所负担,毕竟那些只是少数,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丧失基本的良知。也希望此事能引起大家的深思,毕竟,殇情过后还要继续生活,愿以后类似的事件不会再发生,愿我们生活的环境公平和谐。




